科室: 內科 主治醫師 周希山

  胃癌是一種由於胃內的細胞惡變形成的腫瘤,胃癌首先發生在最內側的粘膜層的細胞,然後隨著腫瘤的生長向外層擴散。在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中胃癌排名第四,我國胃癌發病率是歐美國家的4~8倍。

  胃癌的危險因素

胃癌的發生受年齡、飲食和胃部疾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胃癌的危險因素包括:

(1)一些胃腸病變,如胃部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炎、惡性貧血、腸化生、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或者胃腺瘤;

(2)攝入較多的醃、薰食物,較少攝入水果蔬菜;

(3)食物被不合理地處理和儲存;

(4)高齡、男性;吸菸;

(5)直系親屬患有胃癌。

  胃癌的症狀

  早期胃癌可引起消化不良和胃部不適、進食後腹脹、噁心、食慾下降、燒心等不特異性症狀,進展期胃癌的症狀有大便帶血、嘔吐、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胃痛、黃疸、腹水、吞嚥不適或困難。

  發現和診斷胃癌的常用以下檢查方法

  1、體格檢查和詢問既往健康狀況、病史和治療經過,注意無有包塊;

  2、血常規、血生化和血液中的腫瘤標誌物檢測。

  3、消化道內鏡和活檢,可觀察直接從食管、胃、十二指腸內部情況,在內鏡直視下用活檢鉗“咬取”部分腫瘤組織,或用小刷子刷取脫落的腫瘤細胞在顯微鏡下觀察,來確認是否有癌細胞。

  4、糞便潛血檢查:取少量糞便標本化驗,能發現胃腸道的少量出血。

  5、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患者喝入的含鋇劑的液體粘附在食管和胃壁上,被X線攝取併成像。

  6、CT掃描和超聲波檢查,瞭解肝、腹腔淋巴結、肺等有無轉移。

  胃癌的分期

  胃癌確診後,通過進一步檢查明確腫瘤是侷限在胃內還是已經擴散至其他部位的過程就稱為分期。根據體檢和影像檢查結果進行臨床分期,手術後根據腫瘤侵犯胃壁深度(T)、淋巴結轉移(N)及遠處轉移(M)情況能做出準確的病理分期。胃癌的預後主要取決於分期,準確的分期對指導治療至關重要。雖然手術病理是最準確的分期方法,但影像學技術的進步使臨床分期有了很大改進,常用的檢查方法有:胸部X線、內鏡檢查和內鏡超聲、CT掃描和腹腔鏡等。約半數患者在診斷時已超過了區域性範圍,近70%~80%的胃癌切除標本中可以發現區域性淋巴結轉移,在區域性晚期和轉移性胃癌中,體能狀況差、肝轉移、腹腔轉移和鹼性磷酸酶≥100U/L者預後不好。

  區域淋巴結(N)

  轉移個數

  N0

  0

  N1

  1~6

  N2

  7~15

  N3

  >15

  遠處轉移(M)

  M0

  無遠處轉移

  M1

  有遠處轉移

  分期(TNM)

  0期

  Tis,N0,M0

  IA期

  T1,N0,M0

  IB期

  T1,N1,M0;T2,N0,M0

  II期

  T1,N2,M0;T2,N1,M0;T3,N0,M0

  IIIA期

  T2,N2,M0;T3,N1,M0;T4,N0,M0

  IIIB期

  T3,N2,M0

  IV期

  T4,N1-3,M0;T1-3,N3,M0;任何T,任何N,M1

  胃癌的治療

  大量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綜合治療是提高療效的根本保證,需要腫瘤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放射科和病理科等學科專家密切合作,最好是在任何治療開始前先達成共識,在充分的分期基礎上確定最佳的長期治療規劃。

  1、腫瘤可被切除且身體狀況好者(佔半數以上):

  術前臨床分期為T1或T1以下者直接手術治療;

  T2或T2以上除了直接手術外,還可先做化療或化放療,然後手術。

  手術之後,根據病理決定下一步治療:

  T1N0:無需進一步治療,隨訪;

  T2N0:可不做進一步治療,但如果腫瘤低分化、淋巴管浸潤、神經浸潤或小於50歲者也要術後化療(以氟尿嘧啶類為基礎);

  T3,T4,或任何T時有淋巴結轉移,或手術後有腫瘤殘留(顯微鏡下或肉眼發現):都給予化放療→化療(氟尿嘧啶類為基礎的增敏放療和後續化療),或者聯合化療(術前曾用ECF者術後仍然用該方案化療3週期)。

  2、如果腫瘤已無法切除,或身體狀況差而不能手術者:

  化放療:放療+氟尿嘧啶類的增敏化療

  化療、姑息性治療

  胃癌放療在美國做得較多,胃癌放療對模擬定位、治療計劃制訂、靶區設定等都有較高要求。放療劑量為45~50、4Gy(每天1、8Gy)。

  3、一旦發現轉移,無論在治療的開始或過程中,應給予姑息性治療。

  化療是最有效的姑息性治療方法,適合白天能下床活動半天以上者。

  其他治療:營養支援(腸內營養和營養指導)、解除梗阻(支架、鐳射、放療或手術)、疼痛控制(放療和/或藥物)和止血(放療、手術或內鏡治療)。

  化學治療

  1、手術前後的輔助化療

  在手術前後的圍手術期化療中,表阿黴素/順鉑/5-氟尿嘧啶(ECF)及其改良方案,能顯著延長無病生存期和總生存期;術後以氟尿嘧啶類(替吉奧,S1)為基礎的輔助化療也能使患者獲益。

  2、進展期或復發

  大量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化療能使約半數患者獲得明顯的療效,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並延長生存期。常用的方案有:多西他賽/順鉑/5-氟尿嘧啶(DCF)及其改良方案,ECF及其改良方案,順鉑/5-氟尿嘧啶,表阿黴素/奧沙利鉑/卡培他濱。其他藥物:伊立替康、紫杉醇和替吉奧等。

  外科手術

  手術是胃癌的首要治療方法,爭取有足夠切緣(5cm)的完全切除,要求至少切除胃第一站淋巴結,切除的淋巴結不應少於15個。手術的目的是達到沒有顯微鏡下殘留的根治性切除,然而,約50%的局灶性胃部患者無法進行根治性切除。即使根治性切除,仍有60%患者區域性復發或遠處轉移,聯合化療、放療能夠提高療效。

  常用術式有:胃次全切、遠端胃切除術、胃全切。

  隨訪和監測

  所有胃癌患者都應接受系統性的隨訪。隨訪內容包括全面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前3年每4~6個月一次,以後每年一次。同時根據臨床情況查血常規、血生化、內鏡和影像學檢查。胃次全切除或全切除術者應監測血清B12水平、鐵和鈣水平,可每月注射一次B12。缺乏胃酸時鐵吸收率下降,口服補充鐵劑最好同時配合酸性飲料。鼓勵補充鈣劑。

  胃大部切除術後應防貧血

  正常人每日胃腸道吸收維生素B12大約2微克,其吸收有賴於內因子及完整的迴腸受體的存在。內因子是由胃幽門部粘膜的壁細胞分泌至胃液中的一種粘多糖蛋白,與維生素B12有特殊的親和力。含有維生素B12的食物進入胃內後,迅速與內因子結合形成複合物,到達迴腸下端即被腸粘膜上皮細胞吸收。當胃大部切除術後,由於內因子缺乏而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進而產生鉅細胞性貧血。此外,部分患者因為食物不通過十二指腸而直接進入空腸,影響鐵的吸收,發生鐵缺乏性貧血。一旦發生鉅細胞性貧血,可給予維生素B12肌注,每日100微克,連續14天,以後每週2次,連用4周,直至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恢復正常。對尚未發生貧血,但血清維生素B12水平較低者,亦可每4周注射250微克維生素B12或每隔2~3月注射1000微克。對鐵缺乏性貧血,可注射右旋糖酐鐵複合物或山梨醇枸櫞酸鐵複合物,療效滿意。

  胃部其他腫瘤

  胃間質瘤是一種起源於結締組織支援細胞的腫瘤,發病年齡較輕,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與胃癌不同。胃粘膜相關淋巴瘤的預後較好,不應做手術切除,以抗胃幽門螺桿菌、放療和化療為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