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麻醉科 主任醫師 呂國義

  急性大出血是嚴重創傷、內臟破裂、手術意外等致患者圍術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搶救急性大出血病人時,最主要措施就是輸入庫存同種異體同型全血或成分血製品,雖潛在降低心功能甚至誘發心衰、繼發出血傾向、高鉀血癥、免疫抑制、過敏與汙染等威,但確實挽救了許多生命。

  近年,隨著對出血以及輸血認識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發現輸血與血液傳播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梅毒、HIV感染等有關,輸血可傳播疾病日益受到重視,臨床輸血可謂慎之又慎,但並不能根本杜絕問題的發生。預防血液傳播疾病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降低輸血機率。

  大手術前自體血儲備、急性等容血液稀釋、高容量血液稀釋、術中自體血回收/回輸等血液保護技術應用,顯著降低了輸血與血液傳播疾病的發生率,近年來,相關研究頗多。我院自2000年採用德國Feisenus2000 型自體血液回收系統,對大出血患者手術期間行自體血回收/回輸,全部患者安全度過手術期,無因出血或輸血併發症死亡病例,報告如下。

  自2000年3月~2007年10月,共對184例急性大出血患者搶救手術中實施了自體血回收/回輸技術,其中車禍/刀刺傷致肝、脾、腎等實質臟器破裂、腸繫膜血管損傷等腹腔/腹膜後大出血68例;異位妊娠自發性破裂、腹腔內出血89例;月經期黃體自發破裂腹腔內出血13例;術中意外致鎖骨下靜脈、下腔靜脈、腎蒂等大血管損傷破裂出血3例;

  布-加綜合徵4例;胸/腹主動脈瘤血管置換術6例;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切除術中大出血1例。患者年齡15~67歲;體重64.8~78.2kg;術前一般情況均較差,入手術室前已診斷失血性休克超過90%。

  (一)麻醉方法:

  (1)吸入麻醉組125例,入室後至少開放兩條通暢靜脈通路,密閉面罩正壓純氧去氮同時,緩慢靜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託咪酯/氯胺酮、萬可鬆誘導至病人入睡,充分肌鬆後,經口明視氣管內插管,連線麻醉機,吸入低濃度異氟醚/七氟醚與50%N2O;

  (2)靜吸複合麻醉組59例,誘導同吸入麻醉組,靜脈連續滴注0.1%氯胺酮,複合吸入50% N2O,間斷吸入低濃度異氟醚/七氟醚;兩組均於術中間斷靜注1/2插管劑量萬可鬆維持肌鬆,IPPV機械控制通氣,調整通氣量,使PETCO2保持在35~45mmHg。

  (二)自體血回收、洗滌、分離與回輸:採用德國產Feisenus 型自體血液回收系統,洗滌劑採用Baxter公司產0.9%生理鹽水(1000ml生理鹽水中加入肝素鈉50,000 u抗凝)。負壓吸引器,將患者體腔內無汙染積血隨抗凝肝素液一起,收集到專用血液回收儲血器中貯存,抗凝液滴速與吸血比例為1:5。

  待儲血器內回收血達一定容量(400~600mL)時,開啟洗滌系統反覆洗滌,洗滌過程連續抗凝,將洗滌後紅細胞濃縮液回輸病人體內。迴圈難維持者,同時輸注適量冰凍人血漿。

  整個洗滌過程中,操作者可直接目測,粗略估計回收血中紅細胞數量,如紅細胞數量較少,可暫停洗滌。可反覆啟動收集、洗滌、過濾、回輸等操作過程,直至手術結束。洗滌過程中產生的細胞碎片、遊離血紅蛋白(Hb)、抗凝洗滌液分流到專用廢液袋內,回收、洗血過濾環節中,適當把握負壓吸引壓力(≤150 cmH20)和離心機轉速(≤400 r/min),儘可能降低紅細胞破壞率,以保證洗滌後回輸紅細胞攜氧能力,降低遊離Hb堵塞腎小管,造成急性腎功能損害的危險。

  回收吸附在紗布、血墊上的血時,不要用力擠壓紗布/血墊,推薦將吸附血的紗布/血墊浸於生理鹽水中輕輕涮洗,儘可能減少人為造成紅細胞損傷與破壞。洗滌後的濃縮紅細胞回收到儲血袋中,混入適量生理鹽水或山梨醇林格氏液開始回輸。回收、洗滌、分離為一連續過程,可邊回收,邊洗滌並直接回輸給病人。

  (三)術中監測:全部病人均監測血壓(BP)、心電圖(ECG)和血氧飽和度(Sp02)。129例患者(70.1%)實施有創橈動脈測壓,同時91例(49.5%)經頸內靜脈監測CVP,籍以指導術期液體治療。出入量大患者,間斷採集動脈血,行血氣分析,並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整pH值正常或接近正常。

  (四)術中液體治療:根據患者血流動力學引數(動脈血壓、CVP)變化,適量補充代血漿、晶體液、庫存血及其它血液成分製劑。

  結果

  自2000年3月~2007年10月,共對184例創傷性和/或自發性內臟破裂、術中意外急性大出血患者實施了自體血回收/回輸技術,手術時間平均5.46±2.42(4.5~11.5) h;出血(估計值)量1,350~14,750ml,平均2492.31±1873.59mL;全組共回收血近27萬餘ml,平均回輸血量1152.46mL,最多達8300ml;93例(50.5%)術中需輸庫存血,平均611.38±215.68mL,67例(36.4%)未輸庫存血。

  術期平均輸入膠體液1398.77±591.28 mL;晶體1480.77±1062.83 mL。119例(64.7%)術中使用血管活性藥。35.3%%未用任何血管活性藥物。本組術中/術後血尿11例(5.97%)、輸血反應和術後感染,均安全度過手術期。

  討論

  對經血液回收機回收血實驗室檢查發現,經過處理後,血液濃縮,Hct、紅細胞計數和Hb含量均顯著高於回收的原血。另有報告稱血小板計數、谷丙轉氨酶、總蛋白和尿素氮水平均明顯低於回收的原血。患者體溫變化曲線與正常術後無差別。

  術後1周時RBC計數、Hb水平、Hct和WBC計數均明顯低於術前指標,血小板計數雖於術後1d低於術前,但在術後1周恢復至術前水平。術後1d總蛋白水平低於正常,術後1周恢復正常。術後肝、腎功能指標無明顯改變,術後全血啟用凝血時間以及術後創面引流量均無明顯改變。

  應用血液回收機5~6 分鐘即可完成一次洗血過程,對實質臟器破裂、宮外孕自發破裂等急診大出血手術,可邊回收邊洗滌,邊回輸,且無須進行交叉配血試驗,為挽救病人生命贏得了時間。特別是2003年5月SARS流行期間,血源極度匱乏之際,採用自體血液回收/回輸技術,為18例外傷性肝/脾破裂、宮外孕/黃體自發破裂患者實施了搶救手術,在特殊時期該技術的應用,為第一時間挽救患者生命,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體血液回收過程中,洗滌、濾過過程中會去除大量血小板、凝血因子、血漿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質,因此,大量回輸濃縮紅細胞懸液時應注意適量補充血漿、白蛋白、血小板,並注意酸鹼及電解質平衡。有作者建議若回輸洗滌RBC≥3,000 ml,應每回輸5單位回收洗滌RBC,加輸血小板勻漿1單位。本組病例,回輸血量最高達8300ml,經驗性使用了抑肽酶和/或小劑量魚精蛋白調控出、凝血過程平衡,術中及術後未見嚴重出血傾向病例。

  應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避免人為因素造成血源性感染。腫瘤切除、汙染手術等為血液回收技術禁忌。即便如此,仍難以避免血液回收過程中,血液接觸外界環境及可能存在的各種致熱原,建議對擬行自體血液回收,或估計回收/回輸量較大者,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可於術中給予廣譜抗生素。

  小結:

  (1)急性大出血患者搶救手術中科學、合理、適時使用血液回收/回輸技術,可有效降低圍術期異體輸血率,尤其是內臟破裂、術中意外損傷致急性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患者,減少輸同種異體同型血和/或庫存血量,控制前述若干輸血相關併發症和血液傳播疾病的發生,無疑有利於患者康復。

  (2)自體血回收/回輸能第一時間挽救患者生命,為後續治療贏得寶貴時間,並可節約血源,減少浪費,減輕病人和社會的經濟負擔。此方法越來越為更多患者及家屬所接受,應成為麻醉科日常工作內容之一。

  (3)確診為惡性腫瘤、嚴重全身感染、空腔臟器破裂等血液有可能受汙染者建議慎重使用該技術。如出現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時,應權衡利弊,遵從循證醫學理論全面考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