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臼發育不良是引起髖關節繼發性骨關節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佔髖關節繼發性骨關節炎的34%~50%。由於髖臼包容不全,髖關節負重面積減少,負重區單位面積所受壓力增加,加速了髖關節的機械磨損,引起早期髖關節退行性改變,其典型症狀髖關節疼痛跛行一般出現在30歲左右。
如果這種解剖結構異常不能及時得到糾正,最終將發展成為晚期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造成髖關節功能嚴重障礙。臨床上所見的未經治療的髖臼發育不良患者,大都在40~50歲左右不得不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成人髖臼發育不良的手術治療方法分為糾正髖臼方向和加深髖臼兩類:前者包括各種髖臼周圍截骨術,後者包括骨盆內移截骨和髖臼加蓋成形術。所有這些手術的目的都是試圖增加髖臼對股骨頭的包容,分散髖臼負重區所受的應力,中止或推遲髖關節骨關節炎的進展。
實踐證明前者無論從理論上和臨床上均優於後者,目前臨床較多采用的髖臼旋轉截骨術,對合並早期和進行期骨性關節炎的髖臼發育不良患者可取得優良的遠期結果,起到緩解症狀、推遲骨性關節炎進展的作用。
髖臼旋轉截骨術適應於髖臼發育不良合併早期或進行期骨性關節炎,髖關節經常性疼痛、跛行和功能障礙者。
手術禁忌證為嚴重頭臼對應關係不良,術後不能改善二者對合關係,以及髖臼硬化或囊性改變者。
對合並晚期骨性關節炎的髖臼發育不良患者,全髖關節置換是目前唯一療效肯定的方法。由於髖臼包容不良,實施全髖關節置換時常需要同時進行髖臼成形手術,因此手術操作比常規全髖關節置換在技術上要求更高,需要找有這方面經驗的醫生施術。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習慣上被劃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髖關節發育不良是繼發性骨關節炎的主要基礎病變之一。晚期骨性關節炎會產生較為劇烈的髖關節疼痛,影響行走功能等,就需要做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近來一些研究者提出所謂“原發性”髖關節骨性關節炎中許多病例也是繼發於髖關節的輕微解剖結構異常,也就是說髖關節發育不良實際引發的骨關節炎病例數遠多於目前能夠發現的數量。
我們根據這一提法不難想象如果能夠做到儘早發現發育不良的髖關節,爭取在患者骨重建能力佳而畸變又較輕的時期進行保守或手術治療,一定能夠極大地預防和延緩繼發骨關節炎的發生,也避免晚期不得不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因此具有重大的流行病學意義。但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早期臨床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很難引起醫患雙方早期注意。另外目前能做到早期診斷髖關節發育不良以及能夠預測其進展演變情況的技術手段尚不成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