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頜面外科 主任醫師 侯敏

  資料與方法

  一、臨床資料

  2000年3月~2006年12月間共收治下頜角整形患者86例,從中選出方頜畸形伴發頦部畸形患者18例,單純下頜角肥大或頦部畸形病例不屬於本組範疇,18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18~33歲,平均年齡23歲。所有患者無顳下頜關節病變,均以改善面容為就醫目的。其中3例為不對稱性方頜畸形,一側下頜角肥大程度大於另一側。

  18例方頜畸形伴頦部畸形患者中,8例為頦部短小(垂直向合併前後向發育不足),6例為頦部後縮,2例伴頦部偏斜,2例患者頦部微突。所有患者均採用雙側下頜角截骨,部分結合骨外板磨削,同期頦部整形,頦部整形術式16例為水平截骨頦成型術,其中8例同期行自體下頜角骨質斷端間植骨術,2例頦部微突的患者行骨表面磨削術。

  二、手術方法

  經鼻插管全麻,沿下頜第一磨牙齦頰溝向後切開粘骨膜至下頜升支前緣平上頜牙合 平面,骨膜下充分剝離嚼肌附麗,暴露下頜骨升支中下部、下頜角及部分下頜骨體,用國產冠鷹公司銑骨磨頭磨除外斜線處隆起的部分骨外板,一般厚度為3mm左右,不必完全到鬆質骨,特別對下頜角內收型患者截骨線的暴露非常有利。按術前設計深度,用擺動鋸二次截骨,倒錐銼簡單修正兩截骨線交角,使之圓鈍,一般不作嚼肌切除,後充分止血。頦部術式以水平截骨為基礎,部分表面磨削。

  完成兩側下頜角截骨後,在兩側下頜雙尖牙前庭溝底以上約3~5mm的脣粘膜處,切開粘膜、頦肌及骨膜後,剝離暴露頦部脣側骨面,保護頦神經,於頦孔下約5mm,距下頜下緣約10~15mm處,用往復鋸水平截骨。將截下的下頜角按術前設計,截出一定高度的骨塊,插入頦部骨間隙,將頦部截骨塊移到預定位置,鈦板鈦釘固定。

  三、效果評價

  1、臨床觀察與定位頭影測量分析 各患者均在治療前、治療後3~6個月時拍攝面部正、側及斜位照片及頭顱定位正、側位片,後將影象資料轉入工作站,利用CDViewer軟體定點測量。以前顱底平面重疊,觀察牽引前後變化。定位頭影測量分析定點與測量專案見圖1。以眶耳平面(FH)為水平參考平面,從軟組織鼻根點和鼻下點向水平參考平面作兩條垂直,觀察定位頦前點的位置。

  2、 統計分析 選用Stata7.0統計軟體對相關變數進行統計分析(P<0.05)。

  結 果

  一、臨床觀察

  所有患者術後傷口均I期癒合,無下牙槽神經、面神經損傷症狀及體徵,無下頜骨意外骨折等嚴重併發症,無開口受限及咀嚼不適等症狀。6例患者術後頦脣部有不同程度麻木,3~6個月後自愈,5例患者口角有拉傷,術後1周痊癒。術後3~6個月後隨訪,下頜角角度增大,下頜角部曲線圓滑,形態自然,兩下頜角間寬度明顯減小,臉形更符合東方人的審美觀點,外形滿意對稱。頦部外形符合美學標準,達到術前的預期要求,面下1/3比例和諧,頦脣溝自然(圖2)。

  二、定位頭顱測量

  不同患者治療前後頜面組織角度及線距測量結果(表1):本組方頜畸形患者的下頜角角度平均為108.53°,顯著小於正常人群下頜角120°的角度,手術後下頜角角度顯著改變, 增加到129.11°;下頜平面角由術前平均20.78°,增加到33.22°。下頜角寬度由術前的110.36mm減少到100.47mm。下脣頦高與面下高手術後有提高,但統計學沒有差異,可能由於8例頦部增高的患者在所有病例中所佔比例較小。

  討 論

  我國學者研究測量貌美者面部輪廓符合黃金矩形規律,眼水平線的面寬為寬,發緣點至頦點間距為長,二者比例接近0.618[1]。面部側面的美學特徵,正常人群的下頜角角度[2]:男性(122.84±5.86)°,女性(123.97±4.55)°;下頜平面角:男性(24.64±5.09),女性(27.14±4.44)°。

  根據口腔正畸學分類,人面部垂直方向上的發育分為三類:

  ① 正常垂直骨面型,下頜角角度為110°~120°;

  ② 高角型,下頜角角度大於120°;

  ③ 低角型,下頜角角度小於正常值。按口腔正畸學分類方頜畸形為低角型面型,其面型特徵是面部高寬比例不調,下頜角間距較寬,側面下頜角後突或下沉,下頜角角度小於120°。一些方頜畸形伴有面下1/3過短,頦部發育不足。因此術前綜合測量面部高與面部寬的比例,面下1/3比例,對面下輪廓手術整體設計很有必要。

  本組資料所有患者治療前後拍攝正側位照片與定位頭顱正、側位X片,進行正、側位面部比例測量。結合美學標準頦前點應位於自軟組織鼻根點和鼻下點所作的FH(眶耳平面)的兩條垂線之間[3]。上脣高度(鼻下點至上脣下緣)與頦脣高度(下脣上緣至頦下點)之比為1:1.7~2[2],綜合考慮決定頦前點位置,頦下點位置。在雙側下頜角截骨整形同時,頦部整形,以提高面下部整體輪廓塑形效果。

  經口內入路下頜角肥大整形術,儘管操作上有一定的難度,但避免了面板瘢痕,降低了面神經損傷的機率,在當今人們對面部美觀重視的大趨勢下,已被越來越多的醫生與患者接受。目前下頜角整形術式主要有骨外板去除術與下頜角截骨術。Han等研究顯示雙側骨外板截除可使雙側下頜角間距縮小10~12mm。

  但方頜畸形的患者不僅僅是面下1/3較寬的問題,側面下頜角的後突也是多數患者要求手術的另一因素,理想術式仍是下頜角截骨,如同期骨外板適量去除,效果更佳。在下頜角截骨方式中有斜形截骨、弧形截骨、二次或多次截骨。斜形截骨易出現“二次成角” ,弧形截骨、二次或多次截骨都是良好選擇,利於下頜角輪廓曲線的圓滑自然。對方頜畸形合併頦部短小的畸形,同期頦部垂直高度或突度的改變,可大幅度改變下頜平面角,使低角型的下頜角變為正常垂直骨面型或高角型面型。

  方頜畸形患者存在頦部畸形時,多數是頦部高度不足或前後向後縮,也有極少的不對稱頦部畸形或頦部過寬。在下頜角整形同時頦成形,可使頦部形態達到三維方向的對稱與協調,也使整體輪廓整形取得更加完善的矯治效果。頦部成形術作為最早開展的面部輪廓整形手術之一,手術方法較多,最基本的是假體置入隆頦術和水平截骨移位術。現有的隆頦假體主是解決頦部前後向的不足,應用範圍窄。而頦部水平截骨適用範圍廣,幾乎可以矯正所有三維空間的頦部畸形。

  水平截骨頦成形術實質為帶蒂骨瓣的易位移植,其優點為操作簡便、安全可靠、保留了頦部軟組織的自然與協調。在頦部水平截骨術式基礎上,根據畸形情況進行設計和改良,如水平移位式解決頦部偏斜,或截骨塊中間垂直截去相應骨段,進行頦部縮窄,使男性化的頦部變得更陰柔。過去頦部垂直高度的增高常利用髂骨移植,同期的下頜角截骨就近可提供了充足的骨源,避免了髂骨的移植,同時截骨塊修正後,皮質骨、鬆質骨各自相對應固定,保證骨的成活,避免了術後復發。

  由於方頜畸形存在面部高與寬的不調,頦部垂直向的延長有助於整體面部輪廓的改進,利於從方臉或圓臉轉為橢圓形,但不是絕對的,在上下脣高比例協調,符合1:1.7~2的情況下,不恰當地延長頦部垂直高度則是畫蛇添足,所以必須考慮整體面部高與寬的比例,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從方臉變成鵝蛋臉或橢圓臉,這也提示術前電腦的預測分析與面部綜合測量的重要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