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鍼灸科 主任醫師 張智龍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性內分泌疾病,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的老齡化,其發病率成急劇上升趨勢。WHO資料統計報道,糖尿病是僅次於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而位居第三的致死性疾病。目前,現代醫學對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因此,對其防治還缺乏根本的措施。常常通過糖尿病教育、飲食、運動和藥物進行治療,以達到減輕體重、控制血糖、預防併發症、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的目的。

  降糖藥和胰島素療法能夠快速而有效地控制血糖,臨床已基本控制了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的死亡率,但對其慢性併發症的療效卻乏善可陳,尤其是慢性併發症可損害全身各系統,給糖尿病患者帶來了巨大痛苦,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對其慢性併發症的防治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據報道,糖尿病併發症是糖尿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如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要高4倍,腦卒中危險因素高3~4倍,糖尿病腎病是晚期腎病的常見原因。因此,積極探求有效防治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途徑和方法,已成為醫學界所面臨的一個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是21世紀全球衛生保健的重要戰略任務之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2型糖尿病屬祖國醫學消渴病範疇,“消渴”歷代醫家論述頗多,《內經》以降,一直以陰虛燥熱病機論佔據著主導地位。自《素問・陰陽別論》提出“二陽結謂之消”,闡發了胃熱津傷,陽明燥熱致消的病機觀點後,雖然歷代對消渴病的論治有了一定發展,但總離不開陰虛致燥論。認為本病的病機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從上、中、下三消論治,以養陰生津、清熱潤燥為原則,多從潤肺、清胃、滋腎入手。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對消渴病的概念、診斷依據、辨證分類亦強調了陰虛燥熱,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七年制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亦倡導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二者互為因果,因病程長短及病情程度的不同,而各有側重的基本病機觀。但隨著對糖尿病的深入認識,特別是由於目前臨床許多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無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狀,甚至無任何臨床表現,這對陰虛致消的傳統論提出了挑戰。因此,近年來不斷有學者對此提出異議,並提出不同主張,或認為糖尿病的病機主要是氣陰兩虛,而主張益氣養陰為主;或認為是溼熱病邪作祟,強調治療應清熱化溼;或認為是瘀血阻滯,因而強調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或認為其病機關鍵是腎虛,而從腎論治;或認為是肝鬱,從肝論治;或認為脾氣虛弱是其病機關鍵,從脾論治等等,諸多觀點,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揭示了糖尿病病機的本質,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但仍以陰虛燥熱病機、瘀血病機、腎虛病機的觀點最為盛行。我們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和對2型糖尿病證候學調查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多具有高齡發病、肥胖體虛、“三多”不明顯、舌暗苔膩的特點。因此,我們認為脾虛溼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主要病機,且貫穿於2型糖尿病的始終,創立了“調理脾胃針法和調中降糖方”,從脾胃論治消渴及其併發症。

  脾虛溼盛是2型糖尿病易患因素,脾胃升降失常是其病機關鍵

  我們通過文獻分析和多年的臨床實踐觀察及流調研究,認為脾虛溼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在激惹因素作用下,導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脾不散精上輸於肺,肺無以輸布,出現口渴多飲、消瘦乏力、四肢倦怠;脾不能為胃行其津,燥熱內盛,出現消谷善飢;脾不能轉輸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下流膀胱,出現尿多而甘,形成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久治不愈,則腎損害隨之出現。脾氣虧虛,則不能升清降濁,清濁不分,濁留清流;脾虛則後天不能長養先天,使腎氣虧虛,精氣漸衰,氣不化津,則清從濁化,“因虛至瘀”。由脾虛及腎,而致機體氣化不利,代謝失調,痰濁溼毒等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因痰致瘀而發生一系列病理變化,導致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發展,所以說脾虛升降失常為糖尿病腎病產生之根本,濁毒、痰溼、血瘀為糖尿病腎病之標。現代醫學所闡述的糖尿病腎病主要特徵:高脂血症、蛋白尿、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當屬中醫“痰溼”“濁毒”“血瘀”範疇。

  脂、膏由水谷所化生,並隨津液敷布周身,其正常生理有賴於腎之氣化、脾之運化、肝之疏洩、肺之宣發的作用。我們認為脂、膏、血雖涉及多個臟腑,但病變主髒在脾,脾主運化,對津液的運化、儲存、分佈及津液、精、血之間的轉化起主導作用,脾虛則水谷不化精微,生溼生痰,變生脂濁,壅塞脈道,血滯成瘀,脂濁發生之根本在於脾虛升降運化失常。尿蛋白亦屬“脂、膏”之列,大量蛋白尿的形成,是糖尿病腎病早期的最主要特徵。而其源於脾虛,清氣不升,反而下陷,下流膀胱,使大量精微物質不斷流失,腎失所養。日久脾虛及腎,腎不能蒸騰氣化,“腎為胃之關”失職,津液膏脂流失於體外,而濁毒之邪蘊結於體內,發為糖尿病腎病。

  或脾胃功能長期失調,脾虛不能運化水谷,則氣血津液不能正常生化、輸布。一則血虛不能濡養心脈;二則氣虛津停血阻,“因虛至瘀”。津液聚而成溼,溼聚而成痰,痰溼痺阻經絡,使血行失暢,脈道壅滯,則胸陽痺阻,氣機不暢,心脈攣急或痺阻,導致糖尿病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

  或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日久,溼聚成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結,痰溼瘀血阻滯於腦脈,發為腦梗死;阻滯於眼脈,發為糖網病;阻滯於足部經脈,發為糖尿病壞疽;瘀阻絡脈, 發為糖尿病神經病變;瘀阻宗筋,發為糖尿病性功能障礙等等,多種併發症亦是脾胃升降失常的系列反應。所以說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是2型糖尿病產生之根本,日久則溼聚成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結,壅塞脈絡成為2型糖尿病血管併發症的致病因素。

  中醫學認為脾胃是人體對飲食水谷進行消化、吸收和輸布其精微的主要臟器。《素問・靈蘭祕典論篇》雲:“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經脈別論篇》亦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這些論點的提出,概括了水谷入於胃後化生精微及其輸布的全過程,以及脾和胃在這一過程中的主要作用。因人的一切生理活動賴水谷精微的滋養,而胃又是人吸取水谷精微的第一道關口,人能否從水谷精微中吸取足夠的營養,全賴脾胃生理功能的正常與否,脾胃位居中焦,是升降出入的樞紐。

  胃氣主降,飲食及糟粕得以下行;脾氣主升,精氣才能輸布。若胃納與升降失常,則嘔吐、納呆;脾運與升清障礙,則腹脹、洩瀉;脾胃升降失常,納化失司,則水聚為溼,谷滯為積,精微不歸正化,其氣上溢發為糖尿病。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所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脹。”《素問・奇病論篇》雲:“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在水谷消化、吸收和輸布的過程中,“脾氣散精”起主導地位,是“水津四布,五經並行”的關鍵環節,若脾氣不能升清,水津亦不能四布,人體營養及代謝過程就會出現紊亂。誠如《靈樞・本髒》所云:“脾病,善病消癉。”,說明脾氣不能升清在2型糖尿病發病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在正常情況下,當血糖升高時,就會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胰島素與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結合,將降糖訊號傳遞給細胞,葡萄糖耐受因子(GTF)在細胞膜內側接受降糖訊號,啟動一系列磷酸化反應,開啟糖利用通道大門,血液中的葡萄糖通過糖通道進入細胞內,被轉化為細胞能量,或轉化為糖原儲存,從而達到降低血糖、補充細胞能量的雙重目的。在這一過程中,胰島素是降糖訊號的傳遞員,胰島素受體是胰島素的接受站,而GTF就是開啟細胞糖通道大門的人,胰島素、胰島素受體和GTF三者分工協作,糖通道大門才能被啟開,葡萄糖才能通過葡萄糖通道進入細胞,三者缺一不可。無論這一環節的哪一部分出現問題,其最終結果都是葡萄糖沒有被細胞充分利用,引起糖代謝失常,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結合中醫學對飲食水谷的代謝理論來看,血中的葡萄糖就是人體所需要的精微物質,胰島素、胰島素受體和GTF所形成的葡萄糖進入細胞的環節就是脾氣升清,輸布精微物質的過程。如果這一環節不能實現,終將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所以說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病機關鍵。

  據臨床所見,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無明顯三多一少症,而往往在體檢或出現併發症時才被發現患有糖尿病。這些患者多具有:

  1、高齡發病;

  2、肥胖體虛;

  3、喜食肥甘;

  4、“三多”不明顯;

  5、倦怠乏力;

  6、舌暗苔膩的特點。此類病人的體質屬於中醫的“形盛氣衰體質”。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 主肌肉四肢。飲食入胃,經過胃與脾的共同消化作用,其中的水谷精微,還須通過脾的運輸佈散而輸送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充養四肢肌肉。若脾胃一病,生化乏源,運化失司,水聚成溼,則氣衰於內,而形盛於外,“形盛氣衰之體”由生,所以說脾虛溼盛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的基礎。

  據報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工作條件的改善, 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而多食肥甘,體力活動減少,腦力勞動增加,社會競爭激烈,心理壓力過重等都是其誘發因素。長期過食肥甘油膩或醇酒厚味,釀成溼熱,耗傷脾氣,脾失運化升清,發為消渴。《素問・奇病論篇》在解釋糖尿病的發病原因時說:“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素問・通評虛實論篇》也指出:“消癉,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景嶽全書》更明確指出:“消渴病,其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變……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也。”

  這與現代醫學認為脂代謝異常,引起胰島素抵抗,導致2型糖尿病發生,是不謀而合的。長期情志不暢,氣機鬱結,影響脾胃的升降運化,脾運失職,水谷精微不布,發為糖尿病。現代醫學同樣認為,精神因素是導致糖尿病人血糖波動和病情惡化的重要因素。總之,或由於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胃升降失常,運化失職;或由於體力活動減少,久臥傷氣,久坐傷肉,過於安逸,脾氣呆滯,升運不健;或腦力勞動增加,思慮傷脾,脾失健運;或因為競爭加劇,心理壓力使肝失條達,木鬱土壅。其始雖異,其終則一,最終導致脾胃升降失常,納化失司,水聚為溼,谷滯為積,精微不歸正化,脾虛溼盛, 體虛肥胖,血液中膏脂蓄積,脂代謝異常,胰島素抵抗增強,糖代謝失常,引發2型糖尿病。據此可知,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發生髮展的主要病機,且貫穿2型糖尿病的始終,而脾失運化,不能升清起主導作用。

  由此可見,脾胃是2型糖尿病發生、發展的中心臟腑。所以我們提出了脾虛溼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脾胃同病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礎,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主要病機,脾胃功能失常貫穿2型糖尿病的始終。

  調理脾胃升降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基本大法

  由於脾胃在糖尿病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脾胃升降失常是2型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基本病機,並貫穿於2型糖尿病之始終,所以我們認為調理脾胃,恢復其升降運化功能,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基本大法。以健脾化溼,和胃降濁,調理升降樞機為主,隨證施治,機園法活。在治療過程中要時時注意顧護脾陽,順從脾喜燥而惡溼,胃喜潤而惡燥,脾升胃降的特性,順其性為補,逆其性為瀉,抓住脾胃升降失常這一環節,有的放矢,“以平為期”。總結出治療2型糖尿病的基本方法――“調理脾胃針法和調中降糖方”,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病症進行加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