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骨科 主任醫師 王恩波

  習慣性髕骨脫位是指屈膝時,髕骨離開股骨髁間窩的中心位置而滑向股骨外髁前方,居膝關節外側,使膝關節力量大為減弱,影響其正常功能,久之會誘發膝關節的骨關節炎。關節鏡檢查及X線檢查可見髕骨脫位。多數由於膝關節區域性結構發育異常,經輕微的外傷引起。
  治療
  首先應確診習慣性髕骨脫位的原因,再確定其治療對策。
  1、股內側斜肌肌力不足的患者可進行力量訓練:訓練的同時要注意兼顧力量訓練的系統性,對雙下肢的肌力進行全面的提高,以保證髕股關節的穩定性。同時注意對膝關節外側肌肉的放鬆。
  2、手術治療:外傷因素導致MPFL缺失以及先天性髕骨脫位,手術治療能取得明顯的效果。
  (1)髕骨近端重建術:指對包括外側支援帶、內側支援帶或股內側肌遠端在內的軟組織的平衡調整。
  (2)髕骨遠端重建術:指切取脛骨結節後將其向內、前、前內或遠端移位。
  外側支援帶的鬆解術通常與近端重建或遠端重建術同時進行。
  四、術後康復
  近端/遠端重建術後應積極進行康復治療以防治各種術後併發症,如關節滲液、活動性炎症以及疼痛等。
  1、近端重建術後康復:
  術後第一階段:癒合期(第0~6周)
  負重練習、ROM(關節活動範圍)練習及肌力練習等。負重遵循漸進性可耐受範圍內負重原則;ROM練習包括被動伸膝及坐位主動屈膝練習,目標是術後4周從伸膝0度到屈膝60度;肌力練習包括股四頭肌、臀肌、髖外旋肌、膕繩肌、小腿肌肉的練習。

  此期亦應開始髕骨鬆動術,須向內側,以其正常活動範圍為界限。
  練習中必須注意相關組織的癒合情況以及所用固定的方法,以此來決定負重的量和允許的ROM。
  術後第二階段:功能恢復——步態、運動和肌力練習(第7-12周)
  進入第二階段的標準:股四頭肌能良好收縮,在伸直抬腿時能夠保持伸膝,屈膝能夠達到90度,關節內出血及疼痛得到控制。
  康復重點為步態訓練。這一階段應屈膝超過90度,術後8周時屈膝應達到110度。ROM練習允許時開始功率自行車練習;同時進行系統性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從穩定平面單腿支撐過渡至不穩平面單腿支撐。
  術後第三階段:強化肌力及耐力訓練(第13~17周)
  進入第三階段的標準:重獲功能性ROM,正常步態,單腿站立相骨盆和膝關節穩定。
  此階段仍要進行ROM練習:主動輔助技術、仰臥位滑牆、自行車練習。髖骨活動度練習。力量練習:離心蹬踏、下臺階練習、可耐受範圍靜蹲練習。步態練習仍然是重點。倒走有助於增強股四頭肌控制和動態平衡。一部分患者可進行髖部柔韌性練習:仰臥4字牽伸、髖內收肌牽伸、雙側髖屈肌牽伸等。
  術後第四階段:強化功能,重返運動(第18~25周)
  此階段應患者的要求來決定是否進行。若要求跑步、跳躍以及剪下步等高水平活動的恢復,則必須進行這一階段以做好相應準備。在進行往復運動訓練之前,確保患者有堅實的力量、足夠的ROM、良好的股四頭肌離心控制和骨盆控制。訓練從跳箱訓練開始,過渡到定位跳、立位跳。再到雙腿可耐受範圍複合跳,之後到單腿跳和跳遠。重返運動之前對患者進行評估,是否已經具備重返運動的條件。

  2、遠端重建術後康復
  由於手術導致的負重訓練進展慢和骨折風險,遠端重建術後康復時間較長。
  第一階段:(第0~6周):此階段應以直腿支具固定患肢。ROM練習:足跟下墊毛巾卷被動伸膝練習;坐位主動ROM練習;ROM目標為術後兩週內0度到60度,六週時0度到90度。髕骨鬆動術;肌力和柔韌性練習。
  第二階段:(第7~14周):術後8周時屈膝ROM應達120度,14周達正常範圍。股四頭肌肌力練習;ROM練習;髕骨鬆動術;步態練習;功率自行車;平衡及本體感覺訓練。
  第三階段:(第15~22周):繼續強化第二階段的各項練習,並進行交叉訓練(踏步機,自行車,階梯機),此階段應能邁下20釐米臺階。
  第四階段:(第36~44周):繼續功能練習,並進行功能往復運動訓練,開始跑步練習。重返運動前要進行達標評估。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