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傷科 主任醫師 潘宇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骨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它以腰痛、腿痛或腰腿痛並存為症狀。然而,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多,Lewis 曾列舉能引起腰腿痛的因素達 158 種之多,診斷時應當全面考慮,以下是骨科臨床常見的需要與其相鑑別的疾病。

  1、骨盆出口綜合徵

  骨盆出口綜合徵是指坐骨神經經過盆腔出口時受到刺激或壓迫所產生的症狀群,到 8O 年代才被命名,其全稱為“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狹窄綜合徵”。以往常與“梨狀肌綜合徵”相混淆,經研究表明,梨狀肌病變只是構成本病的原因之一,而且僅佔很少一部分,據統計約只有 10 %左右。

  (1)坐骨神經的盆腔出口解剖

  坐骨神經的盆腔出口是由骨盆後壁的多層肌肉、韌帶及結締組織所構成的一個骨纖維性管道;上起盆腔口,下至閉孔內肌下緣。坐骨神經自盆腔後壁穿過其間進人臀部。梨狀肌自骶骨前緣起始,橫行穿過坐骨大孔止於股骨大轉子上窩,將盆腔出口分為上下兩段;臀上神經及動脈從上段穿出;下段即為梨狀肌下孔,由梨狀肌下緣與I上肌上緣構成的寬度只有 2 . 7 + O . 6cm 的三角形裂隙,坐骨神經,股外側皮神經及臀下動脈由此穿出。此處軟組織的損傷或病變以及梨狀肌的變異,均可使坐骨神經受到刺激或卡壓,產生一系列臨床症狀。

  (2)臨床表現

  主要臨床表現為坐骨神經幹刺激症狀,起始於臀部的沿坐骨神經行走的放射性疼痛,並伴有其支配區的運動、感覺或反射障礙。起病可緩可急,多有外傷、勞累、著涼或受潮史。病程長時可呈間隙性起伏發作。多為單側發病,初為臀鈍痛、酸脹或沉重感,有時也可表現劇烈銳痛。疼痛向大腿後方,小腿後外側放射,但很少達跟部及足底部,而且多無明確的根性界限。走路可使疼痛加劇,或出現間歇性跛行。檢查時,在臀部坐骨神經出口部體表投影區,即坐骨結節與大粗隆連線的中、內 1 / 3 上方約 2 . 5cm 處,有明顯壓痛,且向大腿後下方放射。有時可在區域性捫及痛性結節或痙攣的梨狀肌。

  (3)體格檢查

  Feibeng 徵: 在伸髖位被動內旋下肢

  Thiele 試驗 :內收、屈曲及內旋髖關節

  俯臥位伸髖屈膝,醫生扶足跟強力內旋髖部可誘發症狀重現

  直腿抬高試驗、屈頸試驗多不典型。

  腰部無陽性體徵

  (4)治療

  區域性封閉可鑑別腰椎間盤突出症。多次局封不愈者,考慮坐骨神經鬆解或梨狀肌切斷術(針刀治療)

  2、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徵

  臀上皮神經來源於 L1- 3 脊神經後支的外側支,下行越過髂嵴進人臀部時,經過腰背筋膜在髂嵴上緣附著處形成的骨纖維管,穿出到皮下,分佈於臀部及股後外側面板。臀上皮神經在經過深筋膜孔處受到刺激或卡壓可產生一系列症狀。

  臨床表現為腰痛及臀部疼痛,可擴散到大腿及N窩,但極少涉及小腿;在髂後上棘外上方髂嵴緣下有明顯壓痛點,有時可捫及條索節結或小脂肪瘤;可伴有臀肌痙攣。區域性封閉或針刀治療可立即消除疼痛。腰部無體徵,直腿抬高及加強試驗陰性,可除外腰椎間盤突出症。

  3、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徵

  第三腰椎位於腰椎中部,其橫突最長,向後伸曲度大,多條腰背腹部的肌肉與筋膜附著其上,形成腰椎活動樞紐及應力中心。因此,容易受到肌肉筋膜的牽拉損傷。第三腰椎橫突尖端後方緊貼著第二腰神經根的後支,當腰前屈及向對側彎時,便易受到牽拉與磨損而致其支配區產生疼痛、麻木等症狀;並可牽涉到前支引發放射性疼痛,波及髖部及大腿前側,少數放射至會陰部。第三腰椎橫突前方有腰叢神經的股外側皮神經幹通過,分佈到大腿外測及膝部,該處病變也可產生股外側皮神經痛的症狀。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徵起病可緩可急,可有外傷史。臨床表現除上述症狀外,檢查可發現第三腰椎橫突尖端壓痛明顯,區域性肌肉痙攣或肌緊張。在瘦長型患者多可捫及第三腰椎橫突過長。區域性封閉時,當針尖達到病變區,可誘發原有症狀再現;區域性封閉或針刀治療可立即解除疼痛,且針刀治療的遠期療效更好。

  4、臀肌勞損

  臀大肌是身體上最大的淺層肌肉,其覆蓋筋膜菲薄,其起始部易受牽拉傷。臀大肌的支配神經來自 L5 ~ S2 ,疼痛可牽涉到下肢而產生類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急性臀肌損傷可引起肌肉痙攣,但其壓痛點在髂後上棘外側。

  5、棘間韌帶勞損

  是腰痛常見原因之一,一般表現為彎腰時下腰部痠疼無力,彎腰後伸直困難及區域性疼痛等。

  6、脊神經後支綜合徵

  脊神經後支由脊神經發出長約 O . 5 ~ 1cm ,在下位椎體橫突的下緣,上關節突關節的外側向後下走行,分為內、外側支,其間夾角約呈 60 度。內側支經下位椎體的橫突根部及上關節突外側向下經骨纖維管下行 3 個椎體,在中線附近穿深筋膜到皮下。沿途分支到下方相隔一、二節段的小關節突、筋膜和韌帶。外側支向外下走行,分出肌支支配椎旁肌,皮支下行 3 個椎體穿出腰背筋膜達皮下並繼續下行:L1 外側支至髂嵴下方; L2,L3 外側支經臀部到股後; L4 、L5 跨髂嵴經臀部到骶後。 內側支的末梢一般分佈在後正中線與小關節連線之間;外側支的末梢分佈在小關節連線以外。內、外側支之間有吻合支,同一結構的神經支配是多源性的。如L4 - 5 小關節由 L2 、L3 和 L4 脊神經後支的內側支支配。因此,某脊神經後支受刺激時可引起下方遠隔部位的牽涉痛,將此神經主幹封閉,所有症狀均消失。由於脊神經後支起始部及分叉部較固定,脊柱運動時易受牽拉傷。脊椎骨折。椎間盤退變或術後等致椎體間相對位置改變,均可牽拉脊神經後支而產生症狀。

  臨床表現為急性或慢性腰痛,可伴大腿痛,但不過膝關節,無感覺、運動和反射異常;主訴痛區上方 2 ~ 3 節段同側橫突根部壓痛。

  7、N繩肌及腓腸肌勞損

  一般也不應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相混淆,誤診是將直腿抬高時可使區域性症狀加重當成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而致。說明臨床醫生正確理解掌握直腿抬高試驗及其他神經根刺激的相關體徵很重要。耐心尋找區域性壓痛點進行封閉,既可明確診斷,又能達到治療目的。

  8、腰椎小關節退變

  近年來腰椎手術失敗增多,小關節與椎間盤的相互關係及其在腰腿痛病 因學中的地位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P物質(SP)、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作為主要的肽能神經遞質是近年來一個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

  研究表明:SP、CGRP神經為損害性感受器傳導痛覺,同時具有強的擴血管能力,也能促使骨重建 。這些位於關節囊的肽能神經,特別是存在於滑膜皺褶中的肽能神經可能為引起慢性腰痛的神經基礎。

  脊柱發生退變時小關節的應力增加會擠壓位於關節軟骨間的滑膜皺褶,牽拉小關節囊,從而刺 激其中的SP、CGRP能神經纖維釋放SP,CGRP,引起 腰痛發生。一些學者對臨床上典型的小關節綜合徵患者病變小關節進行檢查,發現其關節囊並未見炎性改變,這一發現從另一方面說明小關節囊上感覺神經的機械刺激可能為引起慢性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