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學校、教師、家長及學生個人都很重視學生考前心理健康,其中主要集中在控制考前焦慮、考試緊張等問題,都是為了能夠使考試時正常發揮、爭取好的高考成績。其實在高考過後部分考生也會出現一些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精神症狀,需要學校、家長、考生注意,而且這些問題的出現,其原因綜合了我國長期以來不良的教育模式、高考制度、學校教育方法、教學效果評估、家長過高的期望及投入、考生拼命衝刺等多種因素所致,並非一朝一夕所致,根據我這些年的工作體會及幾個典型諮詢、治療案例(案例都是匿名及經過部分加工,隱去姓名、地址、學校等,切勿對號入座,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總結部分考生考後心理問題:
1、高考成績不理想,因此焦慮抑鬱,甚至出現輕生念頭。案例A:3年前王某高考時因為過分緊張,考試時發揮失常,家長、親屬、老師、同學、鄰居、包括自己都認為的必考北大、清華的高材生,估分只有540多分,因此而覺得對不起父母對自己巨大的精力及金錢的投入,認為會被老師、同學、鄰居、親屬看不起,被笑話,開始少言寡語、閉門不出,不參加同學聚會,不到學校參加各種活動,進而自責自罪,悲觀消極,產生輕生厭世念頭,有時情緒激動,與父母對立,夜不能寐。高考後3周,家長因為擔心其有自殺傾向而來就診。就診時考生存在嚴重的抑鬱症狀及自卑情緒,根據其病情,予以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經過三個月的治療,抑鬱症狀消失,恢復自信,能正確看待自己此次高考的失利,重新復讀,第二年如願考入某重點大學。
2、估分不準確,高考志願填報失誤(第一志願未被錄取),或高考發揮失利,成績不理想,不想復讀,無奈之下,被錄入自認不理想學校。案例B:3年前劉某高考後估分成績不理想,根據自己高考估分,只得委曲求全,尋找適合自己考分的高校,但實際成績明顯高於估分,可以錄入重點本科,但該考生還是進入報考的大學,因其整體綜合素質明顯高於其他錄取學生,在學校上課亦覺教師授課水平不佳,怨恨自己,逐漸不去上課,沉迷網路遊戲,大二時因多科成績不及格,被學校開除。開除後在家亦與父母對立、敵意,敏感多疑,與高中同學聚會時,認為同學議論、笑話自己,並與同學發生衝突。在半年前來診,根據其症狀及產生原因,診斷為“心因性反應”,予以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家庭治療,其情緒好轉,與父母、同學關係改善,網路遊戲時間明顯減少,並主動外出應聘尋找就業機會。
3、高考過後盡歡顏,家長物質、金錢獎勵,同學聚會、謝師等,同學之間互相攀比,部分家庭收入差的考生產生自卑心理。案例C:1年前姜某高考發揮正常,考入我國某名牌大學,因其家境不富裕,大部學費及生活費用是都是親友提供的,該考生很理解父母,平時也很節儉,高考後看到同學都互相請客、舉行謝師宴、互贈紀念禮物等,同學有時調侃他“你都上XX大學了,還不請客、答謝老師啊!”,便覺得很矛盾,覺得自己應該請客、送紀念品,但考慮家庭經濟狀況又不允許,便不參加任何同學聚會,關掉手機,不與同學接觸,父母拿出錢讓其宴請同學、老師,姜某不同意。這樣2周後,同學因其不參加聚會,就不再聯絡他了,姜某開始出現抑鬱、焦慮症狀,指責父母沒有能耐,說:“自己考上名牌大學又怎麼樣,還不是被同學看不起”,並想退學參軍,與家人、同學及所有熟悉的人斷絕往來,有時情緒十分激動,父母勸解時,甚至出現肢體衝突。家長因此來諮詢,醫生通過家長與姜某同學及班主任聯絡,讓同學主動多聯絡姜某,讓其參加同學聚會,同時鼓動其到某較為節儉的飯店請客並有老師參加,通過父母鼓勵其外出並來進行心理治療,通過以上過程及家庭治療,姜某很快回到同學中間,情緒好轉,到大學後學習優秀,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很快。
4、高考結束,進入大學,便失去人生目標,認為自己今後的人生會一帆風順,現在可以放鬆,結果在大學時不能培養良好的自律性和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一瀉千里,往往被留級或退學,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綜合以上,我認為還是目前社會、家長、學校等各方面迫使學生在校學習階段,長時間處於枯燥、單調的題海戰術、填鴨式教育模式當中,使我們的“祖國的未來”大都成為統一模式的“磚瓦”,缺乏個性和創造性,缺乏自律性,缺乏有效人際溝通,缺乏團結、協作精神,缺乏同情心、理解心,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而更多的是自私心理,所以有人會敏感、猜疑,才會把高考成績當做自己人生唯一出路和希望,所以有人會因為成績不理想、大學不理想而自卑、放縱自己從而毀滅自己今後的人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