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踝關節韌帶損傷:
踝關節韌帶的運動損傷很常見,我們通常說的“扭腳”通常指的就是踝周圍韌帶的急性損傷。可以分為三類:踝的旋後損傷造成外側韌帶損傷;踝的旋前損傷造成踝內側的三角韌帶損傷;踝的外旋損傷造成脛腓骨間的韌帶損傷。
二、踝關節韌帶損傷的治療:
1、較輕微的韌帶損傷可以通過彈力繃帶固定及休息治癒緩解;較為嚴重的韌帶撕裂可能需要石膏固定3-4周左右使其癒合。
2、嚴重的韌帶斷裂一般需要手術縫合才能治療。
3、陳舊性踝關節韌帶損傷如果伴有關節不穩應損傷治療,恢復踝關節的穩定性
三、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斷裂縫合術後康復治療方案:
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的機制不同,但手術的方式和臨床處理以及癒合恢復過程基本相同。僅僅是因損傷嚴重程度和手術方式選擇不同,各項練習開始的時機和練習的量和強度不同。開始練習時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進行。
1、術後一天:
(1)活動足趾:
用力、緩慢、儘可能大範圍地活動足趾。但絕對不可引起踝關節活動!5分/組,1組/小時。
(2)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群)等長練習:
即大腿肌肉繃勁及放鬆。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做。大於500次/每日。
2、術後2-3周:
(1)繼續以上練習。
(2)可扶雙柺腳不著地行走,但只是去廁所但必要的日常活動。
(3)開始直抬腿練習:
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4-6組連續,2-3次練習/日。練習時有可能因石膏託過重無法完成。
(4)逐漸開始腿部肌力練習
以恢復石膏固定期萎縮的大腿肌肉。練習腿部絕對力量,選用中等負荷(完成20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20次/組,2-4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60秒,至疲勞為止。
3、術後4周
(1)開始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
緩慢、用力、最大限度地繃腳尖和勾腳尖。必須在無或微痛範圍內!因早期組織癒合尚不夠堅固,過度牽拉可能造成不良後果。10-15分/次,2次/日。
可在練習前熱水泡腳20-30分,以提高組織溫度改善延展性,加強練習效果。
(2)由專業醫生根據情況決定開始被動踝關節屈伸練習
逐漸加力並增大活動度,10-15分/次,2次/日。活動度練習應循序漸進,在1-2月內使踝關節的活動度(即活動範圍)達到與健側相同。
(3)可扶單拐腳著地行走。開始負重及重心轉移練習,使患腿逐漸負重。5-10分/次,2次/日。2周左右力求達到正常步態行走。
(4)開始各項肌力練習:
靜蹲練習:
加強腿部力量,以強化下肢功能和控制能力。2分/次,休息5秒,10次/組,2-3組/日。
抗阻“勾腳”
抗橡皮筋阻力完成“勾腳(腳尖向上勾的動作)”動作,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4-6組連續,2-3次練習/日。
抗阻“繃腳”
抗橡皮筋阻力完成“繃腳(腳尖向下踩的動作)”動作,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4-6組連續,2-3次練習/日。
(5)開始踝關節及下肢功能性練習:
前向跨步練習
力量增強後可雙手可提重物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為負荷。2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組連續,2-3次/日。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
後向跨步練習
力量增強後可雙手可提重物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為負荷。2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組連續,2-3次/日。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
側向跨步練習:
力量增強後可雙手可提重物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為負荷。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2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組連續,2-3次/日。
4、術後6-8周後:
經專業醫生複查評定認為韌帶癒合良好,可逐漸恢復運動。
(1)踝關節內外翻活動度練習:
緩慢、用力、最大限度內外翻踝關節。必須在無或微痛範圍內,並逐漸增加角度和活動力度!因組織癒合尚不夠堅固,過度牽拉可能造成不良後果。10-15分/次,2次/日。
可在練習前熱水泡腳20-30分,以提高組織溫度改善延展性,加強練習效果。
(2)全面恢復踝關節肌力和控制能力:
提踵練習:
即用腳尖站立,2分/次,休息5秒,10次/組,2-3組/日。
坐位垂腿“勾腳”練習(參見第十三章第四節:圖解036):
抗沙袋等重物的重量為阻力完成動作,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4-6組連續,2-3次練習/日。
抗阻內外翻練習:
抗橡皮筋阻力完成動作,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4-6組連續,2-3次練習/日。
(3)強化下肢功能:
保護下全蹲:
雙腿平均分配體重,儘可能使臀部接觸足跟。3-5分/次,1-2次/日。
開始單膝蹲起練習:
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必要時可雙手提重物以增加練習難度。3-5分鐘/次,2-3次/組,2-3組/日。
臺階前向下練習
力量增強後可雙手可提重物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為負荷。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2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組連續,2-3次/日。
四、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保守治療康復方案:
1、石膏固定期(根據損傷及手術的不同可能需要固定4-6周不等)
術後一天:
(1)活動足趾:
用力、緩慢、儘可能大範圍地活動足趾。但絕對不可引起踝關節活動!5分/組,1組/小時。
(2)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群)等長練習
即大腿肌肉繃勁及放鬆。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做。大於500次/每日。
術後2天-4周:
(1)繼續以上練習。
(2)可扶雙柺腳不著地行走,但只是去廁所但必要的日常活動。
(3)開始直抬腿練習:
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4-6組連續,2-3次練習/日。練習時有可能因石膏託過重無法完成。
(4)逐漸開始腿部肌力練習
以恢復石膏固定期萎縮的大腿肌肉。練習腿部絕對力量,選用中等負荷(完成20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20次/組,2-4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60秒,至疲勞為止。
傷後4周
此時石膏已拆除,若仍未拆除石膏,可以延遲以下訓練。
(1)開始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
緩慢、用力、最大限度地繃腳尖和勾腳尖。必須在無或微痛範圍內!因早期組織癒合尚不夠堅固,過度牽拉可能造成不良後果。10-15分/次,2次/日。
可在練習前熱水泡腳20-30分,以提高組織溫度改善延展性,加強練習效果。
(2)由專業醫生根據情況決定開始被動踝關節屈伸練習
逐漸加力並增大活動度,10-15分/次,2次/日。活動度練習應循序漸進,在1-2月內使踝關節的活動度(即活動範圍)達到與健側相同。
(3)可扶單拐腳著地行走。開始負重及重心轉移練習,使患腿逐漸負重。5-10分/次,2次/日。2周左右力求達到正常步態行走。
(4)開始各項肌力練習:
靜蹲練習:
加強腿部力量,以強化下肢功能和控制能力。2分/次,休息5秒,10次/組,2-3組/日。
抗阻“勾腳”:
抗橡皮筋阻力完成“勾腳(腳尖向上勾的動作)”動作,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4-6組連續,2-3次練習/日。
抗阻“繃腳”:
抗橡皮筋阻力完成“繃腳(腳尖向下踩的動作)”動作,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4-6組連續,2-3次練習/日。
(5)開始踝關節及下肢功能性練習:
前向跨步練習:
力量增強後可雙手可提重物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為負荷。2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組連續,2-3次/日。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
後向跨步練習:
力量增強後可雙手可提重物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為負荷。2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組連續,2-3次/日。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
側向跨步練習:
力量增強後可雙手可提重物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為負荷。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2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組連續,2-3次/日。
傷後8周
待專業醫師檢查評定韌帶已癒合,可以繼續下述訓練。
(1)踝關節內外翻活動度練習:
緩慢、用力、最大限度內外翻踝關節。必須在無或微痛範圍內,並逐漸增加角度和活動力度!因組織癒合尚不夠堅固,過度牽拉可能造成不良後果。10-15分/次,2次/日。
可在練習前熱水泡腳20-30分,以提高組織溫度改善延展性,加強練習效果。
(2)全面恢復踝關節肌力和控制能力:
提踵練習:
即用腳尖站立,2分/次,休息5秒,10次/組,2-3組/日。
坐位垂腿“勾腳”練習:
抗沙袋等重物的重量為阻力完成動作,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4-6組連續,2-3次練習/日。
抗阻內外翻練習:
抗橡皮筋阻力完成動作,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4-6組連續,2-3次練習/日。
(3)強化下肢功能:
保護下全蹲:
雙腿平均分配體重,儘可能使臀部接觸足跟。3-5分/次,1-2次/日。
開始單膝蹲起練習:
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必要時可雙手提重物以增加練習難度。3-5分鐘/次,2-3次/組,2-3組/日。
臺階前向下練習:
力量增強後可雙手可提重物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為負荷。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2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組連續,2-3次/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