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治性高血壓,也稱頑固性高血壓,是指應用改善生活方式和包括利尿劑在內、合理搭配的至少3種足量的降壓藥物後,仍不能將收縮壓和舒張壓控制在目標水平或儘管可以將收縮壓和舒張壓控制在目標水平,但至少需要4種藥物來降低血壓的情況。難治性高血壓有多種原因,包括患者的依從性差、各種外源性因素以及繼發性高血壓等。其中大動脈炎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血管疾病,應該引起我們臨床醫生的足夠重視。
概念及流行病學
大動脈炎是指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進行性非特異性炎變,可引起不同部位的狹窄或閉塞,少數患者因炎症破壞動脈壁的中層而致動脈擴張或動脈瘤。當大動脈炎累及胸腹主動脈和腎動脈時,可導致難治性高血壓。
大動脈炎在亞洲地區報道較多,其次為南美洲,西歐罕見,男女發病率比例為1:2.8,90%在30歲以內發病。在區域性症狀或體徵出現前數週,少數患者可出現全身不適、易疲勞、發熱、食慾不振、噁心、出汗、體重下降和月經不調等症狀。
分型和診斷標準
1977年Lupi-Herrea等提出的分型簡單實用,符合中國國情,目前仍廣泛使用。根據病變部位分為:Ⅰ型(頭臂動脈型),Ⅱ型(胸、腹主動脈型),Ⅲ型(混合型),Ⅳ型(兼有肺動脈型)。
阜外醫院鄭德裕教授等對700例大動脈炎的臨床表現及血管造影檢查進行對比分析後,提出了我國大動脈炎的診斷標準:(1)發病年齡≤40歲;(2)鎖骨下動脈狹窄或閉塞,脈搏弱或無脈,雙側上肢收縮壓差>10mmHg,鎖骨上聞及雜音;(3)頸動脈狹窄或閉塞,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頸部聞及血管雜音或有大動脈炎眼底改變;(4)胸、腹主動脈狹窄,上腹或背部聞及血管雜音,下肢收縮壓較上肢增高40mm/h,強的鬆每日頓服30~60mg或1mg/kg,維持4~6周後逐漸減量,以血沉不增快為減量指標,劑量減至每日5~10mg時可維持3~6個月。如用強的鬆無效,可改用地塞米松。
免疫抑制劑對激素反應不佳者,可聯合使用硫唑嘌呤、環磷醯胺或6-硫基嘌呤等藥物。穩定期的患者,應給予擴管、改善微迴圈及抗凝藥物:包括川芎嗪、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等。
抗高血壓藥物一般降壓藥物效果差。單側腎動脈狹窄者無手術或擴張術指徵時可應用ACEI,但應密切觀察腎功能變化。
介入治療對於動脈發生侷限性嚴重狹窄並導致心、腦、腎及肢體相應部位缺血的患者,若有介入治療指徵,應首選介入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