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副主任醫師 陳朝暉

  很多人認為尿頻、尿急、尿失禁是年齡增大而自然而然發生的衰老表現,實際上精神焦慮、睡眠障礙、內分泌異常、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也可以引起排尿不適,稱為膀胱過度活動症,這雖不是什麼大病,也不會對人的生命造成威脅,但常常令患者陷入尷尬的場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如頻繁上廁所、被迫減少飲水、不敢參加社交活動和擔心漏尿迴避性生活等,使很多患者一直生活在壓力之中,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給患者帶來焦慮、尷尬和沮喪等不良情緒,容易產生孤獨感,甚至出現抑鬱症,還會引起諸多身體上的不適,很可能由於憋尿、漏尿等情況導致尿失禁越來越嚴重,還會導致尿路感染的反覆發生、腎積水等其他併發症。

  膀胱過度活動症其實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表現為突然、強烈、很難被延遲的排尿慾望,常伴有尿頻和急迫性尿失禁,是一種因膀胱過度興奮、逼尿肌過度活動引起的以尿急症狀為特徵的症候群。據不完全統計,我國40歲以上人群,膀胱過度活動症的總體患病率達到11.3%,膀胱過度活動症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50歲達到第一個患病高峰,隨後隨年齡增加而有下降趨勢,到80歲再次上升,女性明顯高於男性。失眠、獨居、肥胖者發病率高;習慣性便祕、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中風、帕金森病、骨折、糖尿病等均與膀胱過度活動症有關。與發病率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極低的就診率,有74%的患者未選擇就醫。就診意識不強,除了源自對疾病了解不足,視其為自然現象而疏於重視,產生害羞情緒有關。

  膀胱位於骨盆內,下部連線尿道,主要有儲尿和排尿兩大功能,膀胱容量為300~500毫升,尿液儲存到400毫升才會有尿意。儲尿和排尿是一種受意識控制的神經性反射活動,儲尿和排尿是由膀胱的區域性反射和高階中樞控制的協調過程,交感神經通過下腹神經和盆腔神經作用於膀胱底部和後尿道平滑肌的腎上腺素能α受體並抑制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使其收縮,副交感神經中樞則是通過盆腔神經釋放乙醯膽鹼,作用於逼尿肌的乙醯膽鹼能受體(M受體)使逼尿肌收縮同時也可以使膀胱底部和後尿道鬆弛。膀胱容量與排尿感覺之間的關係,除了受下尿路病變如感染、結石等原因的影響外,支配膀胱收縮的神經一旦受到損傷,膀胱的壓力感受器過於敏感,可能儲存不到100毫升就會發出排尿訊號,就會有強迫性的排尿慾望,尿很難憋住。當然,排尿意識還受精神因素控制,在精神緊張時就表現為尿意頻繁。

  膀胱過度活動症的主要病因是由於膀胱逼尿肌的M受體的過度活動所致,表現為逼尿肌過度活動,也可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礙。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膀胱結石,還有神經系統的疾病如脊髓損傷或者糖尿病有周圍神經病變的都可以引起膀胱過度活動症。雌激素有穩定膀胱的作用,雌激素下降後膀胱活動就會亢進。但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他形式的膀胱尿道區域性病變所致的症狀。如果患者不存在尿急症狀,而只有尿頻和尿失禁,病因明確就不能診斷為OAB。排尿頻率與喝水量、天氣冷熱、出汗多少、有無服用利尿劑、有無糖尿病等有關。正常情況下喝水1500~2000毫升,尿尿間隔在2小時以上,每天正常上廁所的次數8次以內,晚上起床上廁所1次以內,若每天超過這個次數就需要警惕。

  膀胱過度活動症並不是生育或年齡老化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結果,它是一種疾病,而且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經過治療的患者,90%以上症狀都有明顯的改善或治癒。中老年人發現自己有尿頻尿急、尿失禁時應儘快治療,越早治療恢復效果越好,選擇默默忍受,反而延誤了治療。目前已有很多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包括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輕度患者主要以行為治療為主,這是一種非常簡單而且有效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預、膀胱訓練和盆底肌肉訓練等內容。
  生活方式干預  包括控制水的攝入量和攝入時間,全天24小時飲水量要均勻分配,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一般要分6~8次飲用,晚6點後或睡前3~4小時減少液體攝入,睡覺前不宜飲水。需要注意的是,過分地少喝水則會增加尿濃度,刺激膀胱黏膜,引起尿路感染;其次要限制含酒精、碳酸、甜味劑和咖啡因食物及飲料的攝取;再者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多攝入膳食纖維,保持大便通暢,規律排便,便祕的緩解能有效減輕尿頻和尿急症狀;最後要保持合理的體重,避免超重,也要戒菸戒酒;保持會陰區和足部溫暖。
  膀胱訓練  目的是抑制膀胱不穩定收縮,增加膀胱容量,白天適當多飲水,定時排尿,建立規律的排尿時間表,儘量延長排尿間隔時間,尿意感明顯時可以通過緩慢深呼吸或簡單的自我激勵來達到分散注意力的目的,待尿意感消失或減輕後再排尿。短時間內先適當延後排尿,再慢慢延長,逐漸使排尿間歇接近2小時,每次排尿量大於300毫升。
  盆底肌肉訓練  又叫kegel運動,收縮尿道、肛門、會陰部肌肉5~10秒後放鬆,間隔5~10秒後重覆上述動作,收縮與放鬆時間要一致,避免過快或過慢。增強盆底肌肉和尿道肌肉的張力,提高肌肉對壓力作用的反應性收縮力,從而改善尿道括約肌功能。為了避免肛提肌過度疲勞,每天需要鍛鍊150~200組,分10個時間段來完成,每個時間段完成15~20組,要持之以恆,一般6~8週會起效,堅持一年以上則可明顯改善症狀。如果患者依從性較差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效果不佳。這種訓練簡單易行、無創無痛、效果好且沒有副作用。坐著、站著或平臥時都可以鍛鍊,鍛鍊時大腿、腹部和背部肌肉要保持放鬆並保持正常呼吸,尿失禁明顯時鍛鍊前可以先排空小便,鍛鍊的強度可以因人而異,開始時如果比較吃力可以先少做幾組,待鍛鍊一段時間後再慢慢增加強度。
  雖然行為訓練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症狀嚴重者需要配合藥物治療。藥物主要有兩種:一種是M膽鹼能受體阻滯劑,作用於逼尿肌上的M受體,從而減少逼尿肌的活動頻率,緩解膀胱過度活動症的尿頻、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狀。由於M膽鹼能受體阻滯劑會同時作用於腸道、唾液腺,所以可能產生輕微便祕、口乾等不良反應。還有一種是黃酮哌酯,它能解除泌尿生殖系統平滑肌的痙攣,降低引起膀胱排空的收縮效率,增加膀胱的容量,消除尿頻、尿急的症狀。
  膀胱起搏器  在保守治療無效或藥物副作用過大,無機械性梗阻(前列腺增生、狹窄、腫瘤)時,對體驗治療有效,能自行調控植入系統的患者可安裝膀胱起搏器,通過電流刺激骶神經,調節與排尿相關的膀胱、括約肌和盆底的神經反射,使異常的神經反射重新達到平衡,控制排尿功能障礙的症狀。
  部分膀胱過度活動症患者合併有其他疾病,須同時進行治療,如尿頻、尿急症狀可能與體內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有關,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陰道區域性應用雌激素軟膏。對症狀較重的患者可以採取幾種藥物聯合應用,加強對膀胱逼尿肌的抑制,可取得更滿意的療效。積極治療如肺氣腫、哮喘、支氣管炎等慢性疾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