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中醫認為: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即人體的內環境這個小自然始終要努力適應大自然的四時季節變化,方能求得人體自身的健康。“秋主收,燥為秋之主氣”,即 秋冬時節,氣候乾燥,空氣中水分減少,秋燥之邪會傷及人體精、氣、血和精液而形成陰虛之症。此時人易出現咽乾鼻燥、脣乾口渴、咳嗽無痰、面板乾澀等“秋燥”現象。故中醫養生學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人體順應四時陰陽變化之規律,就必須自入秋之後開始養護陰氣。秋冬季不僅要注意養陰,更要養肝。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許多物質和營養素都是在肝臟這個代謝中心進行合成、分解、轉化或者儲存,被喻為人體內的“化工廠”,也是人體的解毒臟器。所以說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中醫認為:肝體陰而用陽,即肝的功能屬陽,而肝體屬陰性。秋冬之際,機體陰津易虧,可致肝氣多虛,此時肝病患者養生宜注重養陰。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肺與秋天同屬於金,而肝屬於木,五行之間相生相剋,肺金克肝木;肺金當秋而旺,可制約肝氣,導致秋天肝氣多虛,此時肝病患者養生宜注意養陰,不僅病人需要養陰,健康的人更要養陰。
對於慢性肝病患者來說,秋冬季是一個危險的季節。一年之中,慢性肝病併發感染的發生率有兩個高峰,多是發生在春季和秋季。醫學研究發現,秋季肝病復發的高峰期,比春季復發持續時間更長,復發人數更多。約有47%的慢性乙肝患者,因併發各種感染而致使原有的肝病加重,多數為秋季常見的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此外還有腹腔感染、病毒性肝炎的重疊感染、腸道感染等。因此,慢性肝病患者更要注意預防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
慢性肝病患者病程較長,久病多體虛。秋冬季節,天氣變化無常,故更應多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新增衣物,防止受涼而感受外邪發病。秋冬氣候還易使人情緒不穩,容易導致情緒低落,出現心熱心煩(心火)症狀,如許多人易出現口腔潰瘍,胸、肩、背、兩肋、兩臂等出現酸脹疼痛。特別是肝病患者,在深秋或冬季,應做好防護工作,注意預防肝病復發。可適當做一些戶外體育鍛煉,以提高機體抵抗力。
不僅肝病病人需要養肝,正常的人也要注意養肝。秋天其實更要養肝、護肝,俗話說“怒則傷肝”,會引起肝氣在體內堆積,從而導致肝氣鬱結,氣血不暢。
秋冬之際,天寒地凍,在北方,有天冷喝酒暖身之說;在南方,老百姓在吃火鍋的時候喜歡喝酒助興。而酒最易傷肝,對於正常人來說,少量飲酒有利於通經、活血、化淤和肝臟陽氣之升發。但不能貪杯過量,因為肝臟代謝酒精的能量是有限的,多飲酒會傷肝。特別對於肝病患者來說,酒是一大禁忌。
食療調理是養肝的最好方式,肝病患者在飲食上須注重“秋冬養陰”,如感到睏倦、胃脘脹悶,可服用香薷、厚朴、扁豆等;如感到氣短、咳嗽、胸悶等,可服用太子參、黃芪、山藥等;如感到口舌乾燥,或發熱咳嗽等,可服用玉竹、貝母、百合、枇杷葉等;如感到肝區脹悶不適,可食用一些酸甘之品,既潤肺燥,又補益肝氣,如枸杞、五味子、麥冬、酸棗仁等。水果方面:梨可保肝、助消化;烏梅酸甘化陰,可強化肝臟,加強肝臟的解毒作用;銀耳煨湯,可益腎養肝;黑米粥、紅棗粥、豬肝雞蛋粥、枸杞雞蛋粥等可以益肝補腎、養血明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注意營養調攝的同時,如果長期在晚上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而又缺乏運動,容易導致營養過剩,日久就會導致脂肪肝,過食甜食或零食代飯也可引起脂肪肝。專家認為,脂肪肝若不加控制,也可發展成脂肪性肝纖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對於脂肪肝,第一是控制飲食,第二要運動鍛鍊,第三才是藥物治療。患了脂肪肝,故應從飲食調整入手。
“有病治病,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是中醫的特色優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