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不連解釋:
骨不連是骨折術後常見併發症,又稱為骨折不癒合,是骨折端在某些條件影響下,骨折癒合功能停止,骨折端已形成假關節。X線照片顯示骨折端互相分離,間隙較大,骨端硬化,萎縮疏鬆,髓腔封閉。不論如何長久的固定也無法使它連線。
2、骨不連的原因可分為三類:
技術性因素、生物學因素和聯合因素。
(1)全身性因素:
病人的代謝和營養狀況、一般健康狀況和活動情況,激素、藥物、年齡、性別、人種、營養和其他因素等,例如患者營養不良,體質虛弱或伴隨其他消耗性疾病,或術後過早負重活動,或功能鍛鍊方法不正確等。最近有報道吸菸也可以引起骨不連。
(2)技術性因素:
主要是由於治療方法不當引起的。
①感染使骨折端壞死以及營養血管閉塞,破壞骨痂形成的正常程序,骨質吸收或形成死骨,導致骨不連。
②治療不當使骨折端分離;不能消除骨折端不利的異常活動及應力;肌肉收縮力使骨折斷端間隙增大,如尺骨鷹嘴骨折,髕骨骨折等。開放性粉碎性骨折清創時過多地去除碎骨片造成骨缺損;骨折間隙嵌有軟組織。
③嚴重開放性骨折造成軟組織損傷,影響骨折端血運,骨不連發生率也較高,可達5%~17%。手術切開復位,因骨膜剝離過多,骨不連發生率可高於閉合復位的4倍。傳統的堅強內固定和一期癒合與應力遮擋,鋼板下的血運破壞發生率較高,易發生堅強內固定後的骨吸收以及拆除內固定物後的再骨折。
(3)生物學因素
有時治療方法是得當的,骨不連線是由於生物學過程異常造成的,包括骨痂形成障礙、骨痂鈣化障礙、異常分化、骨改建塑形異常。
骨折後的軟、硬組織損傷具有促進正常骨癒合的作用,稱為區域性加速現象(RAP)。臨床上某些疾病可使RAP低下,包括糖尿病、合併周圍神經損傷、各種原因引起的區域性主要感覺喪失、二磷酸中毒、嚴重放射性損傷和營養不良等。有些患者有一項上述因素即可發生骨折癒合緩慢甚至不癒合,最終導致骨不連。更多見的是一個患者身上可能有上述兩個以上因素同時存在,因此導致了骨不連的發生。
3、骨不連有何臨床表現?
(1)骨折端有異常活動
骨折在6個月以上,作骨折端活動檢查時,若有異常活動,即可診斷為骨不連。
(2)疼痛
骨端在移動時或試做負重時,產生疼痛。
(3)畸形與肌萎縮
未連線的骨折,可有成角、縮短與旋轉畸形。由於長期不能使用肢體,關節攣縮畸形與肌萎縮都可出現。
(4)負重功能喪失
骨幹骨折後的骨不連負重功能喪失,但某些股骨頸骨折有跛行。
(5)骨傳導音降低
骨不連或延遲連線,骨傳導音較健側弱。
4、骨不連的診斷
1986年,美國FDA將骨不連定義為“損傷和骨折後至少9個月,並且沒有進一步癒合傾向已有3個月”。但這個標準並不適用於每一處骨折。長骨幹部骨折癒合需要較長的時間,至少在6個月之內不能認為是骨不連,特別是在區域性伴有感染等併發症時。相反,股骨頸骨折有時在3個月時就可診斷骨不連。
臨床上主要通過X線檢查並結合以上症狀來確診。典型的骨不連X線特徵有:
骨折端有間隙。
骨折端硬化,骨折面光滑清晰。
骨髓腔封閉。
骨質疏鬆。
骨痂間無骨小樑形成。
假關節。
經臨床或X線證實骨折癒合停止而未連線的可能性很大時才能診斷為骨不連。
5、各種骨不連的治療
根據骨不連發生的位置不同,可將骨不連分為好多種類,比如常見的有股骨髁上骨不連、脛骨幹骨不連、股骨頸骨不連和股骨幹骨不連,關於這些部位骨不連的治療方法也是不盡相同的。
(1)股骨髁上骨不連的治療方法:時間較短的髁上骨不連,按新鮮骨折處理,鋼板或髁上螺釘內固定,植骨用關節內短帶鎖髓內針治療,可酌情同時鬆解骨質疏鬆不能用鋼板時,用外固定+植骨膝關節嚴重損傷、不能無痛負重和有效活動時。
(2)脛骨幹骨不連的治療方法:腓骨切除術和負重:可截除腓骨2.5cm,矯正移位避免開啟骨折部位減少感染和破壞血運脛骨幹骨不連。如果失敗可再植骨內固定,對伴有骨缺損、感染或畸形的脛骨幹骨不連,應採用更廣泛的手術。後外側植骨術:由腓腸肌―比目魚肌群與腓側肌群之間的深筋膜間隙進入。簡便、損傷輕、成功率高。
(3)股骨頸骨不連的治療方法:手術治療原則如下:兒童和60歲以下成年人骨不連,股骨頭有血運時可行成角截骨;兒童和21歲以下成年人骨不連,股骨頭失去血運時可行成角截骨、關節融合術,特殊情況下可行股骨頭或全髖置換;髖鋼板螺釘系統固定成角截骨效果較好;效果與血運和骨結構有關,有血運的頭能夠癒合時,功能接近正常;一些截骨術後一年優良,3~5年後因關節炎而功能降低。
(4)股骨幹骨不連的治療方法:大多數股骨幹骨不連可用髓內針治癒,儘可能閉合穿針,斷端不去除骨質。髓內針固定的股骨骨不連可用粗一號的髓內針治療,也可用骨皮質削切術和鋼板內固定或髓內針治療股骨幹骨不連。股骨幹骨缺損用帶鎖髓內針+植骨治療,骨痂足夠堅強時,容許保護性負重;大的骨缺損可用Ilizarov外固定架。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