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是婦科較常見的一種性傳播疾病的病原體,其分為高危型HPV及低危型HPV,其中15種高危型HPV已被證實與宮頸癌密切相關,其中HPV16、HPV18是中國女性宮頸癌發病的高危分型;另外,低危型HPV主要與生殖器尖銳溼疣等良性疣相關,其中尖銳溼疣主要由HPV6、HPV11引起,且兒童喉乳頭狀瘤、結膜乳頭狀瘤和生殖器疣也與HPV6、HPV11相關。近年來,HPV感染的發病率顯著升高,不同文獻對於妊娠期HPV感染率報道不一致,為5.4%~68.8%,所以妊娠期是否增加HPV的易感性尚存在爭議。另有文獻報道,既往HPV感染的育齡期婦女,即使治癒後妊娠,其妊娠期間再次感染HPV的發生率要高於正常。
由於妊娠期盆腔外生殖器血運豐富,胎盤分泌大量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雌激素、孕激素、胎盤生乳素等抑制免疫反應,使母體出現免疫耐受或免疫反應無應答,且胎兒宮內發育過程中也可產生大量胚胎抗原抑制母體的免疫反應。因此,母體的抗病毒感染能力降低,加之妊娠期HPV複製活躍,且陰道分泌物增加,利於HPV生長,所以妊娠期HPV感染較非孕期活躍,可出現多發、巨大下生殖道疣狀物。通常,分娩後可見到疣體縮小或消退以及細胞學改變消失。
目前,尚未見文獻報道高危型HPV感染致新生兒畸形、臨床發病或感染等;而低危型HPV感染,尤指HPV6、11有垂直傳播的可能,存在致新生兒呼吸道乳頭瘤病可能。有學者指出,妊娠期患生殖道尖銳溼疣是新生兒呼吸道乳頭狀瘤病的高危因素,新生兒呼吸道乳頭瘤病發生率是未感染HPV孕婦的200多倍,其發生率為0.7%。但也有研究提示,下生殖道尖銳溼疣的孕婦陰道分娩並非一定感染新生兒,並導致新生兒呼吸道乳頭瘤病的發生,且胎膜早破或產程中某些操作與新生兒呼吸道發生乳頭瘤病並不相關。有文獻指出,患有尖銳溼疣的孕婦外周血、羊水、胎盤、胎膜和新生兒臍血中可檢測出HPV的存在,故剖宮產亦並非可100%避免發生新生兒呼吸道乳頭瘤病,但可能一定程度地降低其發生率。亦有文獻指出,分娩方式與新生兒HPV感染並無相關性。綜合文獻,妊娠期生殖道HPV感染導致新生兒呼吸道乳頭瘤病的發病率較低,妊娠期生殖道HPV感染並非是剖宮產的指徵,但如生殖道多處、巨大疣狀贅生物阻礙產道也可剖宮產終止妊娠。有研究表明,在孕前已接種了HPV疫苗,其對病毒的母嬰垂直傳播無阻斷效應。
雖然妊娠期HPV感染對新生兒預後影響相對較小,且我國《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12)》中並未將HPV檢測作為必查專案,但HPV感染對女性危害很大,嚴重可致宮頸癌的發生,而且目前各種社會原因使得HPV感染的高危因素日趨普遍,建議除正常的定期宮頸癌篩查外,計劃妊娠前應行HPV檢測,如異常可及時治療,避免妊娠這一特殊時期對檢查結果解讀的影響以及對某些治療的限制。雖然有文獻報道孕期HPV感染存在一定的發生率,甚至有些專家認為妊娠期HPV感染的發生率高於非孕期,且孕晚期HPV感染的發生率明顯增高,但由於一部分孕期HPV感染在分娩後自然轉陰,且孕期檢測結果陽性對臨床治療的指導意義較小,不建議對於妊娠前已行HPV檢測的孕婦在孕期再次檢測。對於妊娠婦女,應儘量避免HPV感染高危因素的發生,降低妊娠期HPV感染的風險。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