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狀突骨折是常見的頸椎損傷,致死率為4%~11%,佔所有頸椎骨折的10%~20%。 患者都有明確的外傷史,如車禍、高處跌落、平地跌倒等。 枕頸部疼痛是齒狀突骨折最常見的症狀。也可見枕大神經分佈區域的放射痛,頸部僵硬,活動受限,頭頸部不穩,呈強迫體位。患者常常以手扶持頭部。一部分患者可見上肢無力、下肢僵硬等,或出現遲發性脊髓病。對於臨床上高度懷疑齒狀突骨折的患者,應進行CT薄層掃描,並對軸面CT進行矢狀面和冠狀面重建,以免遺漏上頸椎的骨性損傷。對有神經損傷的患者,或基於齒狀突骨折是否合併寰椎橫韌帶損傷的考慮,應進行頸椎MRI檢查,以評估寰椎橫韌帶的完整性。
一般將齒狀突骨折分為三型(Anderson-D'Alonzo分型):
Ⅰ型是齒狀突尖部骨折,為齒狀突尖韌帶和一側的翼狀韌帶附著部的斜形撕脫骨折,較為少見。
Ⅱ型是指涉及齒狀突頸部的骨折,此型骨折最為常見並且不穩定,可見向前或向後移位。
Ⅲ型是指延伸到樞椎椎體的骨折,骨折端下方有較大的鬆質骨基底,骨折線常涉及一側或兩側的樞椎上關節面。
ⅡA型,即部分Ⅲ型骨折為齒狀突基底的粉碎骨折並伴有遊離骨片,這種骨折的亞型被稱為ⅡA型。
未經治療或治療不當的齒狀突骨折不癒合率為42%-72%,且同時存在潛在的寰樞椎不穩定,一旦發生移位就可能導致腦幹、脊髓等的急性或慢性損傷,引起嚴重的四肢癱瘓、呼吸功能障礙、甚至死亡,所以,應根據齒狀突骨折的型別、移位及年齡等因素綜合考慮,採取積極而恰當的治療措施。
一、非手術治療
對於沒有移位的齒狀突骨折,一般採用Halo架或頭頸胸石膏固定8-12周。對於有移位的齒狀突骨折,應予以顱骨牽引,牽引重量逐漸增至3kg左右,最重不超過5kg。對於前脫位的患者,頭頸雙向牽引更易使其復位。牽引過程中需隨時床邊照片瞭解復位情況,以免過度牽引,發生危險。當X線片顯示骨折復位良好後,在牽引狀態下予以Halo架或頭頸胸石膏固定8-12周。
二、手術治療
1、前路齒狀突螺釘固定術
適應症:齒狀突骨折Ⅱ型及ⅡA型,特別對於Ⅱ型骨折有下列情況者,骨折分離向後移位,或移位>4mm,成角>30°,年齡>40歲,多發傷,保守治療後仍骨不癒合。
手術目的:恢復解剖序列,直接對骨折處加壓固定;保留寰樞椎關節運動;早期功能鍛鍊。
2、後路寰樞椎椎弓根螺釘固定融合術
適應症:齒狀突骨折合併寰樞椎脫位。
手術目的:穩定並將寰樞關節融合在解剖位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