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治醫師 畢寧

  近日,美國消化內鏡協會(ASGE)對既往研究進行綜合評估,制定了《內鏡下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處理》臨床指南,文章發表在近期的GastrointestEndosc雜誌上。

  胃癌癌前病變

  胃息肉

  (1)散發性胃上皮息肉

  內鏡下的改變不能用於區分胃息肉的組織學分類,因此內鏡下發現息肉時應進行活檢。研究表明,絕大部分胃上皮息肉是胃底腺息肉(FGPs)或增生性息肉。散發性FGPs可能與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相關,但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中出現FGPs時患癌症的風險並不增高。

  相反,增生性息肉與胃癌發生風險升高相關。在5%-19%的增生性息肉患者中可發現異型增生及惡性腫瘤,因此一些國家的指南建議對直徑大於0.5-1cm的增生性息肉進行切除。大量研究表明,直徑大於1cm及蒂狀增生性息肉為異型增生的風險因素。

  此外,腺瘤性息肉也有發展位惡性腫瘤的潛能。情況允許時,應對胃腺瘤性息肉行內鏡下切除,但對術後患者進行隨訪發現複發率可達到2.6%,且有1.3%的患者出現胃癌。相對於EMR,內鏡粘膜下切除術減少了腫瘤的復發,但增加了其他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在腺瘤性息肉切除術後一年後應行內鏡檢查,隨後每3-5年行內鏡檢查。在HP感染及環境性化生性萎縮性胃炎時可能出現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此時應進行切除。

  (2)FAP和Lynch綜合徵中的胃息肉

  在FAP個體中胃息肉常見,其中最常見的胃息肉為FGPs,可見於88%的兒童及成人FAP患者中。腺瘤也可發生於胃FAP患者中,常單發、固定且位於胃竇部。此外,家族息肉病綜合徵的患者常發生與FGP相關的胃腺癌。然而,FAP患者與Lynch綜合徵中發生胃癌風險的資料在不同國家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

  胃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

  研究表明,胃腸上皮化生(GIM)患者比正常人群患胃癌的風險高10倍。GIM是一種癌前病變,可能與HP感染、吸菸和高鹽飲食相關。英國的兩項研究發現,GIM患者中胃癌的發生率高達11%,而內鏡監管有助於腫瘤的早期發現及改善生存率。

  此外,GIM患者伴發高度異型增生(HGD)時發生癌症的風險顯著增高。歐洲近期的一項研究顯示若在GIM患者中發現低度的異型增生,在1年內應該重複多次EGD檢查並進行活檢,當兩次連續的內鏡及活檢檢查未發現異型增生時,可以暫停內鏡監管。

  HGD可併發侵襲性腺癌,且25%的HGD患者將會在一年內進展為腺癌,因此確診為HGD的患者應該進行手術或者內鏡下切除術。然而,確診HGD的患者是否必須進行經驗性HP治療仍有爭議。

  惡性貧血

  胃腺癌的患者出現惡性貧血可能與A型萎縮性胃炎相關,研究發現胃腺癌診斷後的第一年時發生惡性貧血的風險最高。然而,對於惡性貧血採用內鏡監管是否有益處仍未證實。綜合近年的研究,ASGE建議在診斷惡性貧血後,無論伴或不伴上消化道症狀均應進行內鏡檢查。

  胃類癌

  胃類癌可以分為4型:1型特點為多發、高分化且與A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相關;2型特點為多發、高分化且與卓艾綜合症及多發內分泌腺瘤形成相關;3型特點為單發、高分化、散發;4型特點為單發及低分化。

  對於胃類癌的內鏡評估應當包括類癌的大小、數量和分佈。在患者未服用影響胃泌素水平的藥物時,抽吸胃液PH值測定和快速血清胃泌素水平檢測有助於胃類癌的分級。監管策略包括單獨內鏡檢測、對小型少量腫瘤的內鏡下切除和手術切除。一旦通過內鏡診斷了胃類癌,EUS有助於確定侵襲的深度,進而決定是否考慮進行EMR。

  型胃類癌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常表現為良性病程。1型胃類癌的5年或10年生存率與普通人無差別,臨床管理包括內鏡監測以及內鏡下切除。2型胃類癌中男女發生率無差別,在發現疾病時10%-30%的患者已出現了淋巴結轉移。

  型胃類癌常在晚期時發現,5年生存率常低於50%。由於淋巴結浸潤的發生率高,所有的3型胃類癌應該考慮外科手術切除。只有當腫瘤很小(<1cm)及高分化時,才考慮進行內鏡下切除。<p="">

  型胃類癌預後較差,診斷後的1年生存率僅50%。對於所有的4型胃類癌,均應該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或內鏡下切除後應進行內鏡監管,一些專家建議最好每1-2年進行內鏡檢查。

  胃外科手術後

  良性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在經歷胃部分切除術後,發生胃癌的風險升高。內鏡隨訪研究發現這些手術患者有4%-6%發生了胃癌,且出現了異型增生到癌症這一過程。此外,研究表明在初次手術後的15-20年後發生胃癌的風險增高。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