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老年醫學科 主任醫師 周建平

  1、腹股溝疝發生的基本原因

  腹股溝疝發生的基本原因包括先天性和後天性兩大因素。先天性因素包括:

  (1)隨睪丸下降的腹膜形成的鞘狀突未閉或閉鎖不全;

  (2)精索或圓韌帶通過內環而產生的結構性缺陷;

  (3)肌恥骨孔直疝三角區封閉結構薄弱。

  後天性因素有:

  (1)人類的直立,導致腹股溝區較高承壓;

  (2)腹股溝區組織結構退行性變,承壓能力下降。這在直疝中表現尤為突出,隨著年齡增大,直疝在腹股溝疝中所佔比例也隨之相應增加。由於產生原因不同,腹股溝疝在年齡表現上存在區別,兒童期疝多為腹膜鞘狀突未閉或閉鎖不全,青年期發生的疝多與內環的結構性缺陷有關。

  真正的成人疝一般多在30歲以後,往往是結構性缺陷與封閉結構的退行性改變同時存在,老年人則是以肌恥骨孔封閉結構退行性改變為主。對應在外科治療的策略上,不同年齡段手術策略應有所不同。

  2、疝修補術不同原理及歷程

  關閉疝孔公元40年,Celsus採用腹股溝管切開術讓傷口發生炎症而形成瘢痕癒合,以後甚至用烙鐵燙燒傷口以形成更多瘢痕來治療腹股溝疝,顯現初步的疝外科治療理念,被認為是疝治療的開端。16~19世紀現代解剖學理論逐漸建立,到了19世紀中期現代麻醉出現並得到臨床應用,這些進展為外科手術的開展清除了解剖、疼痛方面的障礙。

  1877年,Vincinz Czerny首次描述了疝手術步驟:外環結紮,切除疝囊並縮小內環。1887年,Bassini報告了他的經典疝修補術,包括高位結紮疝囊、遊離精索並移位、切開腹橫筋膜、修補內環並加強腹股溝管後壁的疝修補術,通過弓狀緣縫合至腹股溝韌帶來消除疝出間隙。

  考慮到19世紀中期歐洲人口的平均壽命只有40多歲,且小兒外科並未普及,因此在Bassini時代所患的腹股溝疝多為先天性斜疝未在兒童期治療而延續到成人,即以斜疝為主。疝的病理解剖主要為鞘突未閉形成的異常通道,內環及腹橫筋膜的改變是一種後續繼發性的改變,腹橫筋膜退化相對也不甚明顯。

  以當時疾病特點的認識,作疝出通道的關閉應是合理的選擇方式。此後,隨著人類平均壽命延長,小兒疝得到及時治療,臨床上腹股溝區組織退行性變的成人疝逐漸成為主流。另外由於最初在傳播Bassini術式時認識方面出現誤差,繼而出現所謂術後複發率太高或者其他方面缺陷,所以在20世紀初以後曾先後出現過200多種改良手術方法。

  比較有影響的如Halsted手術(1889)、Furguson前壁修補方法(1890)等,McVay(1948)提出將聯合腱和腹橫筋膜縫合至恥骨梳韌帶的手術以及疝成形術。另外,Shouldice術利用腹橫筋膜的重疊縫合,達到了張力很小的修補效果,以區別於其他經典張力性修補。但這些手術的特點無一不強調有效地牢固關閉疝孔,強呼叫粗的不吸收線甚或使用鋼絲。

  以關閉疝孔為特點的術式存在以下不足:

  (1)強行拉攏已有缺陷的鄰近組織,縫合張力高,術後恢復時間較長;

  (2)非同類組織強行縫合後的互不相融性,不易產生真正癒合;

  (3)複發率高達10%~20%,其中老年患者複發率更高;

  (4)除了Shouldice術,對於真正的成人疝,術式設計普遍對腹橫筋膜退化改變認識不足。

  修復、重建內環及/或腹橫筋膜――無張力疝修補術進入20世紀,醫療衛生條件獲得極大改善,兒童疝得到有效的早期處理,由兒童疝延續到成人疝的數量大幅減少。同時由於人類平均壽命大為延長,以腹股溝區組織退行性改變為主要原因的成人疝成為主流,在治療修補時,預防復發成為外科醫師主要的關注問題。

  自上世紀中期,不少學者都嘗試用人工材料進行疝修補,但由於補片相容性差、易感染等嚴重缺陷均以失敗告終。1969年,Usher首次報道在傳統疝修補術的基礎上用Marlex聚丙烯片加固,實際上是一種疝成形術。1989年,Lichtenstein[2]報道了Marlex補片修補腹股溝管後壁o提出“無張力修補(tension-free repair)”概念,從而使疝修補手術進入到使用補片的無張力修補時代。

  無張力修補不同於以往的疝成形術,它避免了將聯合腱縫合到腹股溝韌帶這一關閉機制,理論上是以修復腹橫筋膜病損為中心,通過加強、替代腹橫筋膜達到治療的目的,這是Lichtenstein“無張力”修補概念的核心理念。以此為基礎,Gilbert及Rutkow分別加以改進,後推出三維一體網片疝修補術及疝環填充式修補術。

  目前,無張力修補的概念以及技術已為疝外科醫師普遍接受,但仍存在進路損傷及相關併發症方面的問題,如慢性疼痛、血腫形成、血清腫、面板麻木及疤痕瘤等,同時人工材料相關併發症也常常遇到,如異物感、補片感染、疼痛甚至腸瘻。目前的共識是無張力疝修補術並非通常認為的簡單手術,醫師需要進行專門的培訓,根據各疝外科中心經驗,疝專科醫師手術訓練量需達100例或更多。

  肌恥骨孔覆蓋修補術隨著解剖學認識的深入,“肌恥骨孔”的概念被提出,肌恥骨孔內界為腹直肌,外界為髂腰肌,上界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下界為恥骨支和恥骨梳韌帶,這個被肌肉和恥骨圍成的區域稱為肌恥骨孔,為腹股溝部位的結構性薄弱區。

  肌恥骨孔是一個半肌半骨性的區域,有下肢大血管、精索等通過,該區的先天結構薄弱和腹橫筋膜的退行性變被認為是疝發生的根本原因,腹股溝疝的特點是無論疝囊多大,疝環的最大直徑一般不會超過肌恥骨孔的長徑,這就限定了疝補片尺寸引數的大小。

  3、老年人腹股溝疝修補策略

  目前將老年的年齡界限定義為60歲及以上,但現在更多以 65歲作為老年人的界定標準。老年患者根據實際年齡可分為3類:65~75歲的年輕老年患者;76~85歲的老年患者;85歲以上的高齡老年患者。據統計2015年全球人口的平均壽命為71歲,其中女性73歲、男性68歲;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男性74歲、女性77歲。2015年中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10%,預計到202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高達11.31%。

  我國有1 億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果以老年男性5%的患病率來估計,每年約有250萬以上的老年腹股溝疝患者需要手術治療,因此治療的體量是非常大的,如何針對老年人疝做好整體決策是疝外科醫師不容忽視的問題。

  老年腹股溝疝患者一般有以下特點:

  (1)幾乎所有的疝均是由於肌恥骨孔封閉結構的退化所引起,而且往往是雙側疝同時存在;

  (2)合併疾病比例高,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很常見;

  (3)常常口服抗凝藥物;

  (4)疝一旦出現後區域性進展比較快,巨大疝囊者比例比較高,而巨大疝囊者術後區域性併發症比例亦會相應增高,所以對於老年疝,等待觀察不是最佳策略,而應及早手術。老年人的腹股溝疝,除非有明確的手術禁忌,都應該進行手術治療。

  由於肌恥骨孔結構退化明顯,並不適合做傳統的Bassini手術,人工材料修補是主要的手術方式,至於作前路修補還是後路修補,視患者的臨床情況而定,總的來說應確保圍手術期安全。一般而言年輕老患者可以考慮腹腔鏡的後路手術,75歲以上的老年人行前路局麻手術較為安全。

  4、總結與展望

  回顧腹股溝疝治療歷史,其治療原理歷經了“關閉疝孔”、“重建及加強腹橫筋膜”及“肌恥骨孔封堵”三個不同階段,儘管對腹股溝治療都呈現有效性,但肌恥骨孔封堵更加貼近人體腹壁結構,符合人體生理。

  未來有望出現更加個性化的3D封堵裝置,實現更簡便的操作,從而縮短學習曲線。人工材料的改進,將著重於解決材料變形、與內臟接觸不產生黏連和繼發性損害以及良好的固定防止漂移等問題,使腹股溝疝的治療走向真正的微創治療時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