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童保健康復專科 主任醫師 李介民

  個案摘要

  寶貝K,5月齡,不注視媽媽,不易逗笑,愛哭。第2胎,大孩子患孤獨症,母親很警惕,看醫生。

  寶貝L,3歲餘,上幼兒園一個月,幼師多次反應不合群,不聽從指令,尖叫等,以致拒收,家長被迫求醫。家長解釋說:寶貝“其實很聰明的、能背誦唐詩多首、有個性。”

  經檢測、評估,醫生告知:寶貝K,心理髮育偏離正常軌跡;早期干預、定期監測。寶貝L,初步診斷為孤獨症,建議康復、進一步完善檢查。

  孤獨症簡介

  孤獨症又叫孤獨症譜系障礙,是一組起病於童年早期、由於神經發育異常導致的心理髮育障礙,以社會交往 / 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為主要臨床表現。隨著對孤獨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認識到孤獨症是一種在一定遺傳因素作用下,受多種環境因子刺激導致的廣泛性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障礙性疾病。

  孤獨症缺乏特效治療,預後差,60~70%需終生照顧。重度患者會造成終身殘疾,輕度患者成年後可能出現情緒障礙和反社會行為,造成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負擔。但若能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早期康復還是有望獲得較好的療效。

  早期警示

  孤獨症由發育障礙所致,起病於三歲之前,早期有哪些跡象呢?

  一、1歲以內異常表現

  1、缺乏依戀行為,如:不能眼對眼注視,被逗惹時不看逗惹者,也不笑,對母親的到來或離去無所謂,不認生等。

  2、對光和聲音過度敏感,表示出搖擺或奇特的手指動作。

  3、呼呀學語聲很少。

  4、睡眠規律不易建立。

  二、1~3歲異常表現

  1、 缺乏面部表情,被擁抱時無相應期待抱的姿勢;呼喚名字常無反應;不會用眼神、手勢、勢態表達自己的需求。

  2、對周圍小朋友不關心,喜歡獨自玩;不會玩扮演性遊戲。

  3、 總是以同一方法擺弄玩具,成為固定的模式,不許別人改變。

  4 、機械地重複模仿別人的言語,自顧自地說話,無原因的反覆喊叫;無故大笑或突然發笑。

  5、過份依戀某個物體,整日不願釋手,如:一塊手帕。

  6、對聲、光、痛覺等可反應過敏或遲鈍。如:怕尖銳的高音、怕光;打針不哭、摔倒了不叫喊等。

  7、一歲前已經會說的有意義言語又逐漸消失。

  家庭對策

  約90%的孤獨症兒童在24月以內出現異常表現,50~60%在12月以內出現。調查顯示,從出現症狀到引起家長擔心的時間間隙達1年,從家長開始擔心到轉診評估的時間間隙至少1年以上,開始肯定的擔心與尋求幫助多在2歲或2歲以後。

  兒童早期處於生長髮育快速期,定期監測發育水平,一旦發現偏離正常軌跡,及時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干預、康復,無需糾結於診斷,也別去碰運氣。孤獨症早期不易確診,而一些影像學檢查、生化指標等,主要用於排除器質性疾病的鑑別診斷,對孤獨症的診斷缺乏特異性。可以查查發育障礙的病因,但不必等待結果再治療,因為孤獨症的病因目前還處於探索途中。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