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上,來自中國香港瑪麗醫院的潘冬平教授及金厄姆(Kingham)博士對小肝癌的治療模式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思考的見解。他們介紹,由於缺少比較小肝癌各種不同治療手段療效的隨機研究資料,它們就像蘋果、橙子和梨一樣不可直接進行比較。以下根據會上公佈的研究結果,討論分析小肝癌各種治療方式的療效。
肝移植
肝移植的適應證包括肝惡性疾病及潛在肝實質疾病,並且不受肝功能限制,但受到腫瘤範圍(大小和數目,按米蘭標準)及供體數量的限制。對採用不同入選指標肝移植效果的分析結果顯示,入選標準嚴格(UNOS分期為T2期)患者的肝移植效果更好,肝移植是合併肝硬化者的最佳選擇;但如果等待肝源時間>6個月,那麼疾病可能進展,從而使患者失去肝移植的機會,而且其治療效果也可能並不優於手術切除,最好將其退出肝移植名單。
沙阿(Shah)等針對手術與肝移植治療小肝癌(米蘭標準)的療效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手術切除(121例)與肝移植(140例)對患者生存無顯著影響,然而,當按照等待肝源時間< 4個月進行分組時,接受肝移植患者(64例)的生存優於手術切除者(121例)。
手術切除
手術切除是小肝癌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與肝移植相比,其臨床應用更廣泛,且對腫瘤大小或鄰近血管無特別限制,若有足夠的肝儲備,則腫瘤可獲完全切除。但是,手術多受患者肝功能和腫瘤範圍的限制,其對僅侷限於肝單葉的單發腫瘤、肝功能正常或幾乎正常者的效果較好,但不能忽視殘留肝的儲備功能。手術治療小肝癌的問題主要集中於以下幾方面。
術後死亡的可能原因
患者術後死亡的常見原因包括:功能儲備不充分的肝臟,再生修復到正常的時間較慢或缺如;合併門脈高壓者,切除時有大出血的風險;切除範圍大造成的肝性腦病,增加門脈血流造成肝失代償,腹水,靜脈曲張出血;肝衰竭引起的併發症等。
手術切除的病例選擇
多發病灶提示存在與原發腫瘤同步的肝內轉移,傳統上為手術的禁忌證。一般這類人群的手術後複發率高,預後差(5年生存率<25%),但選擇適宜病例可改善治療結果。曾有報道顯示,由於降低大範圍手術切除的比例,患者術後併發症稍有增加,但輸血量減少,死亡率明顯降低。
改善手術切除效果
可改善手術效果的因素包括選擇腫瘤範圍適宜的病例、術前充分評價患者肝功能及提高手術技巧等。此外,採用保留肝實質的策略,術前進行經皮門靜脈栓塞處理,增大正常肝葉的體積從而提高葉段切除比例,減少肝衰竭風險等也可能降低患者的手術死亡率。
有研究針對不同切除模式對≤5 cm的單發侷限性肝癌的療效進行了探討。結果顯示,腫瘤切除邊緣較寬者(≥2 cm)的5年生存率顯著優於腫瘤切除邊緣較窄者(<1 cm),分別為75%和49%(P=0.008)。而且隨訪結果顯示,與切除邊緣較寬者相比,切除邊緣窄者的切緣復發比例較高(30%對0)。
曾有研究結果提示,對於準備行右葉切除的小肝癌患者,術前門脈栓塞可顯著改善有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衰竭發生率(7%對50%,P=0.01)和住院時間(13±4天對30±15天,P=0.0002)。
消融及其與手術的比較
對於經皮RFA或微波消融而言,腫瘤大小(>5 cm)、位置(大血管及其外周區域鄰近其他結構)、腫瘤負荷大(多發病灶)等因素限制了其療效。另外,研究者經短期隨訪發現,消融不充分而伴隨的併發症也會造成患者死亡。
2005年,米利爾(Mulier)統計報告了對4424例肝癌患者行RFA的療效。對腫瘤區域性復發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的結果顯示,隨著腫瘤的增大,其複發率提高,而且位於肝被膜下或鄰近大血管的腫瘤,其複發率也會顯著升高。
此外,還有兩項隨機對照研究[黃(Huang),2005;陳(Chen),2006]結果提示,RFA與手術治療小肝癌的療效相似。但其他研究表明手術的無復發生存更佳。2010年Huang等報告,對符合米蘭標準的小肝癌行RFA或手術治療後的結果顯示,手術組的5年無復發生存率(51%對 29%,P=0.017)和5年生存率(76%對55%,P=0.001)均優於RFA組。
小結
對於小肝癌,三種治療手段(肝移植、手術、消融)均可獲得一定的療效。其中,RFA是<3 cm腫瘤的一線治療;手術是較大腫瘤的最有效治療方法,適用於最大數量的人群,復發後可行肝移植,有一定的優勢;而肝移植是肝硬化進展或腫瘤病灶多發者的最佳治療選擇。
小貼士
小肝癌定義: 美國器官共享聯合網路(UNOS)T2期標準:單發腫瘤(2~5 cm)或2~3個腫瘤(最大腫瘤< 3 cm)。 米蘭標準:單發腫瘤(≤5 cm)或≤3個腫瘤(每個腫瘤≤3 cm),無血管侵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