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關節科 主治醫師 徐詣

  很多患者問我要不要補鈣?我的觀點是能夠通過飲食及體育鍛煉補充鈣就儘量不要通過藥物補鈣,因為我們的日常飲食中本來就含有大量的,不同比例的鈣。通過正常,規律,有選擇性地進食,我們其實不會太缺鈣,但對於很多明顯骨質疏鬆,營養不良,或者某些疾病影響等因素導致的顯著缺鈣患者,補鈣,依然有著它的必要性。所以,以下內容,還是請大家理性看待與學習,並諮詢自己的醫生。

  鈣是人體重要的礦物質,其中 95% 存在於骨骼和牙齒內,其餘的 5% 分佈在血液、神經及各種軟組織中。在骨骼組織中,鈣離子和磷構成羥磷石灰結晶沉著於膠原組成的基質上,維持著骨的堅固性。

  當機體缺鈣時,一方面因缺少構成骨的原材料而導致骨代謝向骨溶解方向加強;另一方面,血鈣下降到閾值將導致甲狀旁腺分泌亢進(甲狀旁腺素可升高血鈣),增加骨吸收,使鈣由骨組織中游離下來進入血液。兩方面因素均可導致單位體積的骨量減少,所以缺鈣是骨質疏鬆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無論是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包括絕經後、老年性和特發性),還是繼發於各種其他疾病或藥物的骨質疏鬆症,鈣劑的補充能較少骨丟失,是基本的輔助治療。但在臨床工作中,補鈣治療可能還不夠合理規範。那麼,合理規範補鈣,需要注意什麼呢?

  要點一:合理選擇鈣劑

  病例:患者女,50 歲,既往腎結石病史,因「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給予補鈣等治療,鈣劑選用碳酸鈣片,半年後腎結石較前明顯增多。

  解析:以鈣元素的生理生化功能及藥理學作用為基礎、以鈣鹽為主要成分的製劑稱為鈣劑。鈣劑品種繁多,按其成份可分為無機鈣和有機酸鈣。無機鈣主要有氧化鈣、碳酸鈣、磷酸氫鈣、氯化鈣、氫氧化鈣等。有機酸鈣主要有葡萄糖酸鈣、乳酸鈣、檸檬酸鈣、枸櫞酸鈣等。無機鈣的含鈣量較高,但大都溶解度低,胃腸道刺激極大;有機酸鈣一般體溶性較好,但是鈣含量偏低。

  選擇鈣劑時,應結合人群特點及所合併的疾病。比如:

  1、缺乏胃酸者基本不吸收無機鈣,老年人常胃酸分泌減少,因此建議大於 65 歲、胃酸缺乏者服用有機酸鈣如枸櫞酸鈣,普通人群的補鈣當選含鈣量高的無機鈣如碳酸鈣;

  2、甲狀旁腺機能減退和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常合併高磷血癥,不能選用含磷的鈣劑(磷酸氫鈣),宜選用碳酸鈣、枸櫞酸鈣、醋酸鈣,既可補鈣,也可作高磷血癥的磷結合劑,以降低血磷濃度;

  3、檸檬酸鈣增加腸道鋁吸收,服鋁劑者禁用;

  4、葡萄糖酸鈣不適用糖尿病患者;

  5、醋酸鈣易致血壓升高,不適用於高血壓患者和心功能不全者。

  長期服用一般鈣劑,如病例中的碳酸鈣,會引起血鈣和尿鈣濃度升高,會增加尿路草酸鈣結晶、結石形成的風險,有泌尿系統結石病史的患者就尤為嚴重。枸櫞酸鈣對鈣有較強的絡合作用,在增加枸櫞酸濃度時,可結合置換草酸鈣、遊離鈣離子和磷酸鈣鹽等,從而形成易溶於水的絡合物,抑制草酸鈣超飽和狀態析出結晶而形成結石。泌尿系統結石患者補鈣,建議選用枸櫞酸鈣。

  要點二:怎麼用?

  病例:患者男,68 歲,因「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服用碳酸鈣,每次 600 mg,早晚服用,半年後因心悸、乏力就醫,發現血鈣升高,檢查後考慮「高鈣血癥」系補鈣過量引起。

  解析:我國營養學會制定成人每日鈣攝入推薦量 800 mg 是獲得理想骨峰值,維護骨骼健康的適宜劑量,如果飲食中鈣供給不足可選用鈣劑補充,對於絕經後婦女和老年人,每日鈣攝入推薦量為 1000 mg。目前的膳食營養調查顯示我國老年人平均每日從飲食中獲鈣約 400 mg,故絕經後婦女和老年人平均每日應補充的元素鈣量為 500-600 mg(如碳酸鈣每片含元素鈣 600 mg)。

  確定劑量前,還應測定患者血鈣、尿鈣水平,結合患者飲食中鈣的攝入量綜合考慮,以防止高鈣血癥的發生(如病例),增加腎結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我國成人每日攝入鈣的最大允許量為 2000 mg。

  補鈣後,建議每 3 月檢測 1 次血鈣和尿鈣濃度,如發生高鈣血癥應停藥,尿鈣增加需減少鈣劑劑量。

  服用鈣劑,一次大劑量頓服,不如分次服用的吸收率好。可以早晚各服用 1 次,或若採用 3-4 次/d。常用的碳酸鈣在酸性環境下吸收更好,碳酸鈣與食物一起服用時,由於食物的刺激使胃酸分泌增多,可使鈣的吸收效率提高,若老年人無條件服用有機鈣,可用此法服用碳酸鈣。有機鈣無需胃酸活化,不必與食物同服。同時注意,含草酸多的蔬菜(菠菜、莧菜)減少鈣的吸收,儘量避免與鈣劑同用。

  要點三:補鈣應搭配維生素D

  病例:患者男,70 歲,慢性腎炎尿毒症期,繼發骨質疏鬆症,僅給予碳酸鈣維生素 D 咀嚼片口服。

  解析:維生素 D 能促進鈣的吸收、對骨骼健康、保持肌力、增強身體平衡能力、減少跌倒、降低骨折風險有益。維生素 D 缺乏可導致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增加骨吸收,從而引起或加重骨質疏鬆。在補鈣的同時,維生素 D 不可或缺,也是基礎治療。

  雖然有些鈣劑中加入了維生素 D(如病例),但其劑量遠遠不夠。我國相關指南推薦普通維生素 D 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時,劑量可為 800-1200IU/d。普通維生素 D 轉化為活性維生素 D 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可用活性維生素 D 代替補充,包括α-骨化三醇(每日 0.25-1.0 μg)或骨化三醇(每日 0.25-0.5 μg)。

  腎衰竭繼發的骨質疏鬆症因活性維生素 D 合成減少,但只能補充骨化三醇,因為α-骨化三醇需要腎臟活化,腎衰患者這種活化酶降低。

  臨床同用鈣劑和維生素 D 製劑時,也應 3 個月監測血鈣和尿鈣 1 次,酌情調整劑量。建議有條件的醫院酌情檢測患者血清 25 羥維生素 D 濃度(反映維生素 D 營養狀況,以利更好補充),其數值等於或高於 30ng/mL(75nmol/L)可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