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韌帶損傷是骨科常見疾患,損傷後常表現為膝關節的不穩,且常合併有膝關節內其他結構:半月板、股骨髁以及內外側附韌帶的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ACL損傷的重建方法較多,而關節鏡下的ACL重建是目前治療ACL損傷的最好方法之一,自2005年6月~2008年6月,26例ACL損傷患者採用關節鏡下四股N繩肌腱重建,現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26本組中,男18例,女8例。年齡19-62歲,平均29歲。左膝17例,右膝9例。致傷原因:運動傷12例,車輛傷6例,高處墜落傷4例,摔傷4例。傷後至手術:3天-7年,術前平均病程8.9個月。術前均行X線攝片及MRI檢查,MRI報告損傷或斷裂診斷22例,顯示不清4例。
合併內側半月板損傷6例,外側半月板損傷11例,內、外側半月板均損傷4例。合併內、外側副韌帶損傷8例,後交叉韌帶損傷1例。術中行半月板縫合8例,其餘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或全切術。修補內、外側副韌帶。所有均行髁間窩成型。術前體查膝關節腫脹15例,浮髕試驗陽性9例,膝側方應力試驗陽性8例,前抽屜試驗陽性19例,Lachman試驗陽性22例,軸移試驗陽性16例,膝關節交鎖5例。手術前後均用Lysholm評分。
1.2手術方法
硬腰聯合麻醉,仰臥截石位,患肢大腿根部上電動止血帶置於專門的腿架上,常規首先關節鏡下探查膝關節,對於合併的半月板根據相應情況行半月板成形或縫合術。明確有ACL損傷需重建的患者,先退出關節鏡,於脛骨結節內側1cm作約4cm長小切口,顯露半腱肌、股薄肌腱性部分,取腱器取腱,折成四股約11cm長,中間用2-0抗菌薇喬線縫合。
兩端以5號愛惜幫不吸收縫線縫合,兩端保留縫線,測量縫合後N繩肌腱的周徑,預張備用。再次置入關節鏡,用電動刨削器清除髕下皺襞和ACL殘餘組織,常規行髁間窩成形以防其對植入物的撞擊。定位重建ACL股骨的附著點在髁間窩弧頂10點半(右膝)或1點半(左膝),髁間窩外壁距後緣骨皮質約5mm。脛骨端隧道的製備:將脛骨導向器固定在55°位置上。
1.3康復
術後使用功能支具8周。術後1周開始股四頭肌等長收縮,0°-90°膝關節屈伸練習及負重。術後2周行90°靜力性下蹲,6周固定自行車練習,12周行20°-130°的等張肌力鍛鍊,6個月可進行遊泳、慢跑、爬樓梯等力量恢復鍛鍊,12個月後根據情況可恢復劇烈運動。
1.4隨訪
所有患者術後獲得隨訪,隨訪時間半年至3年,平均1.2年,檢查膝關節的穩定性,活動度及抽屜試驗,採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1],並與術前比較。
2、結果
全組病例無關節粘連、傷口感染、植入物斷裂、血管神經損傷等併發症。12例術後曾出現不同程度需處理的關節積液。2例有不同程度的膝周痛。1例出現小腿中段前方感覺麻木,經神經營養治療,2月後緩解,1例膝關節I°前抽屜實驗陽性,其餘所有患者均恢復原運動或工作。所有膝關節不穩症狀消失,前抽屜試驗陰性,膝關節屈伸0~130°。Lysholm評分由術前58分提高到最後隨訪95分,其中優(95~100)18例,良(85~94)6例,中(65~84)2例,優良率92.3%。
3、討論
3.1ACL重建指徵
ACL損傷在運動損傷中較為常見,除了會引起不穩症狀外,還可繼發半月板及軟骨損傷,最終引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隨著關節鏡微創技術的發展,關節鏡下ACL重建被認為是治療ACL斷裂的常規方法。
ACL由前內側束和後外側束兩部分組成。兩束韌帶在膝關節伸屈活動中各自的生物力學特性不同韌帶各束纖維的長度和張力隨著膝關節的伸屈活動發生變化。前內側束在屈膝位保持緊張,後外側束在伸膝位保持緊張,後外側束斷裂為主的損傷常伴有關節不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