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直腸術後切口感染是肛腸病治療過程中的一種併發症,主要原因是人體肛門周圍汗腺和面板脂肪較豐富,又是藏汙納垢的地方,有利於細菌滋生繁殖,而剛好我們的手術區域就在這些地方。臨床上很多病友經常問,為什麼這個地方的傷口長的這麼慢吶,為什麼不縫起來呢,為什麼不用可吸收線呢?今天我揭曉答案。
1、切口感染髮生的原因環境
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是最後的出口,人體的廢棄物,需從這裡排出,糞便中帶有很多的細菌;此外,腸道中本身生活著各種菌群,在正常情況下是保護腸黏膜的 ,但今手術刺激了腸道區域性,就刺激了腸道菌群,一般身體具有自我調節能力,但一旦調節失敗,就有發生感染的風險。
手術的創傷 直腸下段血供豐富,處理痔核時,會對肛竇、肛腺有一定的破壞,一旦有細菌進入肛竇就有可能引起感染;結紮痔核時痔核底部有較大的血管時,影響區域性血供,區域性生長緩慢亦容易引起感染。
創面引流不暢 混合痔術後一般來說,腸腔會較術前通暢,但同時也因有吻合口、有結紮的痔核在腸腔內,可能會引起腸液、少量糞便殘留,誘發感染。
排便的情況 混合痔術後,排便的通暢與否直接關係著切口感染髮生機率的高低,術後便祕、腹瀉、或便次過多(>5次/天)都對傷口有影響。良好的排便有助於傷口的恢復。
自身原因 年老體弱,基礎疾病較多的人群,術後容易發生感染,其感染的機率明顯高於無基礎疾病的人群。特別是患有糖尿病、肺部疾病、泌尿系疾病、慢性婦科疾病的人群,要引起重視。
2、預防與處理
切口感染的形成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發展趨勢一般是輕度沾染→汙染→感染的一個過程。而防與治兩者間,防重於治,防治結合。
術前 術區應備皮,清潔灌腸,有一部分患者,在灌腸後即刻就排出灌腸液,這是不利於清潔腸道的,術中有可能會影響手術視野的暴露及清潔度。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灌完腸後應保留5分鐘,再連續解2-3次,直到排出物為清水樣物為止。
術中 術者應遵循無菌操作,當然,肛腸科的手術本身就是有菌手術,但要求手術人員儘可能像無菌手術一樣操作,徹底消毒術區及周圍面板。手術細緻,合理安排切口,減少病人組織損失。皮瓣對合應整齊,縫合不留死腔。
術後 應進行預防感染,補液等治療,靜滴抗生素5-7天,有必要者,應在手術前一天就進行預防感染治療,補液加速機體血液迴圈,代謝廢棄物。術後按醫囑進食、活動及口服通便藥物,調整大便。儘量避免腹瀉、大便過於乾燥等現象出現。便後應用藥物薰洗肛門區域性,清潔區域性,並行換藥治療。在這裡,我想插幾句話,經常在病房患者問,是不是每解一次大便就需要行直腸內的換藥呢?其實,大可不必要。混合痔術後一般保證一天有一到兩次的換藥就足夠了,換藥次數超過兩次,一是藥物直腸已不能吸收,作用不大;二是增加腸道的刺激,反到不利於恢復。術後辨證口服中藥,調節因手術創傷導致的機體內環境紊亂,預防感染,如口服涼血地黃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
感染已經發生 對於感染已經發生的情況,患者及醫師應相互理解,忌相互埋怨,積極的尋找理想的方案解決問題才是正確的做法。特別是因感染而導致痔核脫落時出現大出血時,更應相互配合。對於區域性出現紅、腫、熱、痛等感染徵象時,可外敷金黃散或黃連軟膏、或靜滴抗生素抗感染等。膿已形成時,應及時切開排膿。
3、建議
無論是行傳統外剝內扎術,還是微創手術,發生切口感染的病例少之又少,但是,這並不代表患者沒有發生感染,可能是感染輕,藥物控制良好,機體自身調節的很好。所以,請患者朋友重視術後預防感染的重要性。在病房,接受過由李東平副主任醫師及本人組成的醫療團隊治療的患者,大部分都可能聽過我說的一句話,“前期的抗感染治療,其實是為你在術後第二週痔核脫落作準備,前期的抗感染做的越好,術後發生大出血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當然,這裡的抗感染,不僅僅是藥物,還有前邊提到的很多內容。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