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障發病與五臟均有密切關係,但以“心”為核心,從根本上講其機制不離“心火”的變化。由於心為火髒,是陽中之太陽,故心火既易亢而為邪火,又易虧而為不足,盈虧難以自調則功能紊亂。
當然,肝主藏血,能調節迴圈血量;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上奉造血的水谷精微,並且脾主統血,與心脈協同共同完成血液正常執行。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能化生血液;肺朝百脈,主宗氣,布血於周身。其他諸如六腑、奇恆之腑在一定程度上也與血的生成及其功能有直接和間接的關係,但總以肝脾腎關係較為密切。就血的生成及質量而言,心是關鍵。
《血證論》載:“心之能事,又主生血,而心竅中數點血液則又血中之最精微者,乃生血之源泉,亦出神之淵海。”就其數量而言,與脾關係至為密切,因為脾主運化,製造造血所需精微。
“伏火”與心之少火同氣相求,基於心“主生血”的少火乏力,伏火乘虛而入,伏於少陰心脈,就形成中醫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總病機。
再障從根本上講以本虛為主,但多因實致虛。再障的形成多因虛招致伏火內蘊,煎陰耗血,逐漸發展而成,究其原因有伏火損傷少火,真血無以生。
伏火損傷脾陽,營血失源,化生血液不足等。一旦血供不足,首先會加劇伏火,導致火邪熾盛,迫血妄行,導致出血;其次伏火流竄,傳至厥陰,會因起發熱。
再次煎陰耗血,形成伏痰、伏瘀,痰瘀阻絡,證見心肺諸臟腑及肢體經絡病變;更有甚者,風自內生,風火相煽,形成中風、震顫諸證。病久伏火食氣,陽氣虛衰,陰竭津枯,陰陽兩虛,甚至陰陽離決的危重證,預後不良。
再障的傳變規律基本符合三陰傳變規律,即一般地講,伏火潛於心少陰是血液病發病的初始態病機要點,之後會外出心包厥陰經,之後肺太陰經,這符合伏火傳變的一般特點,稱之為順傳,反之為逆傳;但也常常出現心少陰先傳變至腎少陰,心包厥陰先傳變至肝厥陰,或後肺太陰傳變至脾太陰。
這種從上向下傳,稱之為逆傳,反之為順傳。但也會見到各經之間的越傳,往往能反映疾病的突變。總之,伏火在再障疾病中基本按少陰、厥陰、太陰的順序變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