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乳腺血管外科 副主任醫師 黃有成

  一、術後前三天的康復鍛鍊

  術後前三天內,由於手術的創傷、術中出血以及麻醉造成的胃腸道功能還未完全恢復,病人可能會顯得很虛弱。同時會感到傷口有一些疼痛,手術一側大腿面板有些腫脹。因此,這個階段病人應該以靜養為主。避免大運動量的鍛鍊。
  1、保持正確的體位

  當手術結束從手術室重新回到病房時,病人會發現病床收拾得乾乾淨淨,床上還準備有一個三角形狀、類似枕頭的東西和一雙很特別的“丁”字鞋。這都是針對手術後的情況而專門設計的,它們的作用是預防術後發生關節脫位。
  在手術後,病人必須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具體方法是:平躺在床上,術側肢體下放墊軟枕,使得髖關節能夠稍屈曲,在兩大腿之間放置三角枕,使雙膝關節及足尖向上,為了維持這個體位,必要時可以穿防旋鞋。絕對避免患髖內收、內旋。
  大汗等,不必驚慌,可能是由於術後第二天可以將病床前半部分逐漸抬高,取半坐位(30~45度),注意坐位時間不宜太長,開始5分鐘,逐漸增加至15~20分鐘。如果感到頭昏、心慌、嘔吐、病人躺在床上的時間太長,不適應半坐位。這時可以做深呼吸,半分鐘後如果症狀減輕,可繼續半坐位5分鐘;如果症狀加重,應立即平躺休息。多數情況下,這些不舒服的症狀,平躺後都會緩解。

  2、踝泵運動動作要領

  平躺在床上,保持膝關節伸直,足儘量向上勾,勾到不能再勾時保持該姿勢5秒,然後放鬆10秒,繼續往下踩,同樣在不能再踩時保持5秒。每隔2小時重複20次。做該動作時,病人會感到腿部的肌肉被繃緊了。
  該鍛鍊的目的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我們知道,下肢肌肉的舒縮猶如一個“泵”一樣,能將血液擠迴心髒。手術以後,患肢如果不活動,可以使下肢靜脈血液淤積、腫脹,造成深靜脈血栓。血栓一旦脫落,可能會引起心、肺、腦等重要臟器梗塞而造成生命危險。
  3、下肢按摩方法

自患側足背開始向心性按摩,即先足底、再小腿,最後大腿的順序。每次按摩10分鐘。每2小時按摩一次。按摩時動作應輕柔,並注意保護傷口及周圍,以免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疼痛。
  下肢按摩可以由病人的家屬或陪伴幫忙完成。按摩的目的是促進下肢血液迴圈,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同時按摩還可以減輕疼痛,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4、健側下肢活動練習

  一般情況下,術後第二天,如果病人一般情況好,就可以進行關節的活動練習。健側肢體的活動包括踝關節、膝關節和髖關節的活動。
  方法:平躺或半坐在病床上,依次練習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在練習過程中病人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決定運動量的多少。病人如果年齡較輕、術前身體素質較好、術後沒有併發症發生,就可以適當增加運動的強度。增加運動強度的通常做法是:讓病人在踝關節的上方放一個沙袋(沙袋的重量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決定),或者是病人在練習過程中,由醫務人員或陪伴給病人施加一個與運動方向相反的阻力(如病人屈曲踝關節,就在踝關節上方人為施加一個阻力,使病人屈曲踝關節時能感到一定的阻力存在)。

  5、患肢運動肌肉力量練習

  肌肉力量的鍛鍊包括三種方法:等長收縮練習、等張收縮練習和等速肌力練習。
  手術後早期,尤其是三天以內,建議病人做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需要做以下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這些練習可以增強病人大腿和小腿肌肉的力量,減少腫脹。不用擔心,這樣的練習是不會增加疼痛的,因為在練習肌肉力量的同時,關節並不活動。肌肉力量的練習需要堅持,這也是考驗病人毅力的事情。如果每天只做三五次,效果肯定是不明顯的。
  (1) 股四頭肌練習:股四頭肌位於大腿前側,它可以固定病人的膝關節,還可以幫助活動膝關節。長期臥床的病人大腿變細,主要就是由於股四頭肌萎縮造成的。因此,術後早期就應該練習這塊肌肉的力量。
  具體方法:平躺在床上,繃緊大腿肌肉,膝關節保持伸直,並用力將膝關節向床的方向壓,感覺已經用自己最大力時,保持這個姿勢5~10秒鐘,然後放鬆5秒,重複10次,儘量每個小時能做5~10次。
  (2)臀肌鍛鍊方法:夾緊臀部,把兩邊臀部收縮在一起,堅持5秒,再放鬆5秒,每小時5~10次。建議病人任何時候只要想做,就可以做這個練習。因為病人在術後早期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
  (3)腓腸肌訓練:腓腸肌位於小腿後側。
  具體方法:保持膝關節伸直,患者踝關節先遮屈,足跟向後拉,然後再讓踝關節呈背屈位,使足跟向前推。
  只有當下肢肌肉變得硬硬的,肌肉力量強大以後,下床行走將變得非常容易。
  二、術後第4~7天康復鍛鍊

  術後第四天開始,病人已經可以正常吃飯了,疼痛也逐漸減輕,體力一天比一天好。放置在傷口內的引流管已經拔除。這時可以進行更多的、更強的練習。
  在這個階段,病人仍可以繼續進行前面介紹的三種肌肉力量練習方法。因為在前面已經討論過,術後下肢肌肉力量的強弱對以後下地行走非常重要,且肌肉力量的練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要奢望鍛鍊一兩天肌肉力量就能達到一個較高水平。
  1、CPM功能鍛鍊

  術後第4天,病人已經能正常進食和大小便,原先在身上的導尿管及傷口的引流管已經拔除,同時傷口的疼痛和腫脹也明顯地減輕,病人會覺得原來手術並沒有術前想象的那麼可怕。這時醫生會給病人使用一種叫CPM的裝置。這種機器可以幫助病人非常輕柔地屈曲、伸直手術一側關節。
  很多使用過這種儀器的病人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在使用這種機器活動關節的時候,會感到疼痛消失或減輕了。病人的說法完全正確,因為大量的研究證明CPM在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的作用有以下幾方面:

  (1)防止關節僵硬,改善關節活動範圍。

  (2)減輕疼痛。

  (3)減輕腫脹。

  (4)減少手術後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住院期間,醫生可能會讓病人一直使用這種機器。在有些醫院,CPM還可以在出院的時候租借給病人繼續使用一段時間。
  2、被動活動髖關節

  術後第四天開始在床上可以進行一些被動運動來活動人工髖關節。被動運動是由醫護人員、家屬或未手術一側肢體來幫助完成的運動。主要的活動方法有:
  (1)利用繃帶或未手術一側腿的力量被動活動髖關節。繃帶長約2米,繃帶一端套在足底,另一端握在雙手,利用雙手的力量,將下肢抬離床面,注意剛開始的時候抬離床面的距離不應過大。如果沒有繃帶,也可以將健側踝關節托住患側踝關節,然後用力往上抬,抬到最高處時保持5~10秒鐘。
  (2)如果身體還很虛弱,沒有力氣完成用繃帶或健腿被動活動患側髖關節的話,也沒有關係。可以嘗試下面的方法:將毛巾被疊成小圓卷,墊在患側膝關節下,使髖、膝關節處於屈曲狀態(度數要求同上),保持30分鐘。每天重複3次。
  (3)如果所在的醫院有條件的話,可以請專門的康復醫生或治療師來幫助活動手術後的關節。
  3、注意
  (1)下肢要充分地放鬆,以不引起明顯疼痛為宜。

  (2)活動時動作要輕柔緩慢,活動範圍應從小到大,最大不應超過90度。

  (3)避免髖關節內收和旋轉。

  3、膝關節訓練

  患側膝下墊枕,以膝部為支點,讓患側膝部向下用力壓,小腿往上舉抬離床面做伸膝動作,並在空中保持10秒鐘,緩慢放下,重複10~20次。手術後第4天開始,可以在護士或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將身體向患側外移到床邊,讓小腿自然垂掛於床邊,使膝關節彎曲達到90度。在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免患髖旋轉。
  4、抬臀練習

  術後第四天開始,通過雙肘支撐,在家屬幫助下或雙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環挺起上半身,同時臀部抬離床面,保持10~15秒,重複5~10次。
  5、臥位到坐位訓練

  臥位—坐位轉移訓練: 患者平臥在床上,患肢呈外展位。讓患者屈曲健側下肢,伸直患肢,用雙手支撐半坐起。利用雙手及健側支撐力,將臀部向患側移動,然後再移動患側下肢及上身。重複以上動作,使患者移至患側床邊。治療師站在患側床邊,一手托住患者患肢,一手抱住患者肩部,矚患者雙手及健肢同時用力撐床,以臀部為旋轉軸坐起。注意髖部屈曲不能超過90度。讓患者雙足下垂,端坐於床邊。如果病人感到雙足下垂有困難,可以在床邊放一個低凳子,將雙足放在凳子上,當雙足習慣下垂後,再將凳子移走。注意觀察患者有無不適症狀,並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壓。
  如果直接從臥位到坐位太難,病人不容易做到,也沒有關係,可以從半臥位開始訓練起:請護理人員先將床頭抬高30度,然後再用剛才教的方法坐起。這樣就容易多了。
  臥位到坐位訓練是站立及行走的前提條件,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因為病人首先必須要能夠坐起,才能夠下地站立和行走。但是這個訓練對剛手術完的病人來講,可能有一定的難度。病人應該在護士或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進行,而不應該自己單獨訓練,即使認為自己身體已經足夠強壯,至少第一次進行這個訓練時要有醫護人員在旁邊指導。
  這個訓練最大的風險是人工髖關節脫位。因此,在訓練過程中仍然要注意髖關節無旋轉,屈曲不超過90度。另外,當病人端坐在床邊的時候,如果有心慌、大汗、噁心、嘔吐等不舒適的情況時,應立刻告訴身邊的醫護人員。
  三、手術後第二週康復鍛鍊

  術後第2周的重點是加強患側下肢不負重下的主動運動,改善關節活動範圍,進一步提高肌力,增加床上自主活動能力。
  1、屈髖練習

在無痛範圍內進行主動的患側髖膝屈伸能力鍛鍊,屈髖度數為45~60度(外側路切口)或小於30度(後入路切口)

  2、在無痛範圍內加強患髖周圍肌群的力量性訓練

  (1)股四頭肌訓練方法有:

  ①助力下直腿抬高:在床上方裝一固定滑輪,用吊帶的一頭托住踝部,另一頭患者自己抓住,通過手的助力幫助完成直腿抬高。直腿抬高度數為30度,每個動作保持10秒,重複20~30次,並逐漸減少手的助力,向主動直腿抬高過渡。

  ②主動進行直腿抬高練習,方法同前。
  (2)髖外展肌訓練

讓患者足伸直,患肢右中立位向外側伸展,再回到身體的中立位。注意患肢應一直保持足伸直,膝關節和足趾向外。
  3、繼續加強床邊體位轉換訓練即臥位-坐位轉移訓練

  坐位水平移動訓練、坐-站轉換訓練。方法同術後前幾天。注意在轉換過程中避免身體向兩側移動。
  4、站立練習

  克服體位性低血壓後,在床邊(或平衡槓內)練習健腿支撐站立平衡,保持健腿能單獨支撐站立5~10分鐘,此時患腿不負重著地。
  四、術後第三週的康復鍛鍊

  術後第三週,一般情況下,傷口縫線已經拆除,這個階段病人可以選擇回家繼續康復練習,也可以選擇去一個專門的康復中心繼續練習。
  這個階段康復的重點是繼續鞏固以往的訓練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患腿逐漸恢復負重能力,加強步態訓練。
  1、空踩自行車活動

  仰臥位下做雙下肢空踩自行車活動20~30次,患髖屈曲度數要嚴格限制在90度以內。每10次為一組,中間休息一分鐘,這樣既可改善下肢諸關節的活動範圍,也訓練了股四頭肌的肌力。
  2、髖關節訓練

  患者站立位,雙手抓住床欄或椅子的把手,患側膝關節屈曲,逐漸抬高患腿。注意膝關節不要高於臀部,並保持膝關節向前,身體不要向前。下肢伸直向後推到身體的後面。注意身體不要向前彎。
  3、步行訓練

  在助行器輔助下進行步行訓練。讓患者扶助行器練習行走,患側肢體負重在第三週不超過20kg。在行走過程中注意糾正步行姿勢。轉身時,如果向患側轉,應先讓患肢向外邁一步,後移動助行器,再跟上健肢;如果向健側轉,應先讓健肢向外邁一步,後移動助行器,再跟上患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