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療法是不同溫度、壓力和溶質含量的水,以不同的形式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機械及化學刺激作用來防治疾病的方法。是用水進行防病或治病,糾正身體或精神的失調,並且維護和增進總體健康狀況的一門科學。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康復醫學,為更多的人群所接受。
水療法的康復治療主要作用包括:
1、清潔傷口,促進癒合
可用於外部清潔,清洗燒傷患者傷口、周圍的皮垢和膿性分泌物等,促進傷口的癒合。
2、促進迴圈,減輕疼痛
使用溫熱水(37℃〜39℃)或冷熱交替的水進行治療,可促進全身或肢體區域性的血液迴圈,有利於加快損傷組織的癒合速度。用熱的或較冷(如冰水)的水減輕疼痛,通過熱傳導作用將溫度刺激傳遞給身體,用於減輕關節炎、風溼病、神經炎和痛風病等的疼痛。這些治療的作用,尤其是熱浴,可通過加入鹽類或化學物質(如硫酸鎂等物質)給予加強。同時可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
3、控制炎症,降低水腫
碎冰主要用於燒傷或受傷時的急救措施,控制炎症和水腫。嚴重感染時碎冰可用來減緩血液迴圈,並抑制病原菌的活動。此外,對於骨關節損傷早期(如24h內)的肢體腫脹,冰敷是物理治療的常規方法之一。
4、減輕負重,利於步行,改善步態
當人體進入水中之後,根據浸入水中的深度不同,浮力作用會減輕不同程度的體重負荷,如浸入到肚臍水平則可以減輕下肢負重50%,浸入到頸部下面則可以減去90%體重。在減重的狀態下站立行走,關節壓力下降,疼痛減少,對下肢力量的要求也減少,因此康復訓練更易於進行。水中步行時間不宜過長,均應該循序漸進。
5、興奮肌肉,提高運動表現
通過使用冰對人體短時間的刺激,可加強區域性迴圈並提高肌肉的興奮性,因而可以獲得肌肉較高的運動表現(如耐力和爆發力)。這方面的作用常用於促進偏癱患者癱瘓側肢體的運動,有較好的效果。
6、抗阻運動,提高肌力耐力
由於人體在水中運動時會受到水的黏滯性影響,因而阻力較在空氣中活動大很多。阻力的大小一方面跟運動時受力面的大小有關,另一方面也跟運動速度直接相關,即受力面越大,速度越快,則阻力越大。依據這個原理,可以利用不同受力面的水中運動訓練器械,設計不同的動作來有針對性地訓練受損肌肉的力量。同時肌肉耐力也相對提高。
7、提高協調能力
水中協調性訓練:是在水中進行遊泳,先在一固定位置進行,再放開讓患者自己進行。重複訓練,達到提高協調能力之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