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髓損傷定義及常見病因
截癱:是指脊髓橫斷性損害造成的兩側損害平面以下神經功能喪失,所導致的一系列綜合徵。當今社會,脊髓損傷常見於車禍、高空墜落、運動性扭傷等,也可繼發於脊髓炎、脊髓血管病、脊髓腫瘤等。
二、脊髓損傷後引起的主要功能障礙及常見併發症
1、癱瘓:胸和腰的損傷導致下肢癱瘓,頸部損傷可導致四肢癱瘓。
2、感覺障礙:癱瘓肢體通常伴有相應的感覺障礙或喪失。
3、大小便失禁:引起漏尿或尿瀦留。
4、異常感覺:不少患者自覺損傷部位以下出現疼痛、麻木、灼熱、發涼、緊繃等異常感覺。
5、肌肉痙攣:常出現損傷平面以下肌肉張力增高,關節活動僵硬。
6、壓瘡:是最常見的一種併發症,往往較難治癒,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
7、其它:尿路感染、自主神經功能失調、體位性低血壓、關節攣縮、血栓形成、異位骨化、呼吸困難等。
三、預後
脊髓損傷恢復潛力大。傷後開展康復治療的世界越早,康復效果越好,平均住院時間也越短。早期恢復的過程在數天到6個月內;其後的2年左右患者也可以有進一步恢復的機會。出現遠端肢體的早期活動,例如腳趾的主動活動,往往預示良好的恢復潛力。癱瘓部位有感覺者,運動功能恢復的機會較大。感覺正常的部位,運動能力恢復的可能性超過50%。即使病史很長,但只要經過康復訓練,就一定有巨大的潛力。
四、損傷後不同階段的PT治療
(一)急性不穩定期(損傷後或脊柱內固定術後4周內)
康復訓練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1、正確的體位擺放和定時翻身,以防止壓瘡
2、吸功能訓練
包括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訓練;體位排痰訓練和胸廓被動運動訓練。作用是增強胸廓活動度,增加肺活量,促進咳痰,以保證呼吸道通暢。
3、全身關節活動度訓練
作用是維持關節正常活動範圍,防止關節攣縮,促進血液迴圈,預防肢體水腫。
4、力量增強訓練
作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為今後的各種體位變換、轉移、使用輪椅或助行器等做足準備。
(二)急性穩定期(在4~12周左右)
此時期,在之前訓練的基礎上,逐漸增強訓練強度:
(1)體位適應性訓練
包括由仰臥至坐起、坐位保持及藉助電動起立床由臥位向立位的過渡訓練。
(2)平衡功能訓練
包括長坐位、端坐位、跪位的平衡能力。以增強患者在床及輪椅上的獨立生活能力。
(3)肌肉牽伸訓練
作用:可以幫助控制異常肌張力,抑制痙攣,維持關節正常活動範圍。
(4)肌力訓練
繼續加強正常肢體力量,並增強癱瘓肢體殘存肌力。可藉助滑輪、器械等進行主動-輔助或抗阻力量訓練。
(三)慢性期(12周以後)
各型別脊髓損傷都應在繼續急性期康復內容基礎上,加強步行能力、輪椅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加強心理康復,以及以迴歸家庭、迴歸社會為目的的各種教育、培訓。
中5、中心PT大廳針對脊髓損傷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礙,引入了一系列先進的康復治療裝置,如癱瘓康復機器人、帕維爾器械、天軌系統、減重跑臺訓練、上下肢聯動功率自行車等,為患者康復了提供最大程度的幫助。心PT大廳針對脊髓損傷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礙,引入了一系列先進的康復治療裝置,如癱瘓康復機器人、帕維爾器械、天軌系統、減重跑臺訓練、上下肢聯動功率自行車等,為患者康復了提供最大程度的幫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