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疼痛與軀體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對疼痛的認識、情緒和信念、境遇、感受、注意力、性格、對疼痛的預期、社會文化因素等有關。中醫學對癌性疼痛早有記載,癌瘤痛在中醫文獻中常出現於Y、積、瘤、石、乳巖、石疽、噎膈、反胃、髒毒等及其所致的氣血衰敗諸病候中。中醫外治法治療癌性疼痛常可取得良效。
中醫外治法泛指口服以外途徑施治的療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利用藥物透過面板、粘膜、腧穴、孔竅等部位直接吸收,通過經絡傳導,進而激發經脈之氣,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促進臟腑氣血的正常執行,從而協調人體各臟腑之間的功能,發揮整體和區域性鎮痛作用,近年來在癌痛止痛領域廣泛應用並顯示了較好的效果。外治法同內治法相比,具有許多優點:如外治法是將藥物施治於患部或經絡、穴位,使藥物的作用力能直接、集中、持久地發揮作用。常用藥物有大黃、半枝蓮、蚤休黃藥子、山慈菇、川烏、五靈脂、元胡等。
敷貼法
敷貼法是使藥物從面板黏膜滲入其腠理,通經活絡,直達病所,或提邪而出,或攻而散之。通過藥物的本身和附加方法的刺激可直接疏通經絡,加強氣血執行,發揮組織器官的抗邪能力。《醫學源流論》雲:“使藥性從毛孔入腠理,通經貫絡,較之服藥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該法為臨床最為常用的方法,通常是將藥物研成細粉,加適量基質,用酒、醋、松節油、雞蛋清、蜂蜜、豬膽汁或水調和成糊或膏外敷。藥物組方多以活血化瘀、溫經散寒、行氣止痛類中藥為主,酌加抗癌藥,並輔以芳香開竅、辛溫走竄的引經藥。
塗擦法
塗擦法系將藥物用適當的溶劑浸泡後,取藥液塗抹疼痛處面板治療癌痛的方法。塗擦法始見於《素問?血氣形志篇》:“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醪藥是配合按摩而塗搽的藥酒,搽擦藥可直接塗搽於痛處,或在熱敷薰洗後塗搽。此法制作簡單,使用方便,作用迅速,並可反覆多次用藥。由於止痛效果較好,易被患者接受。
灌腸法
患者排空二便,側臥,將一次性導尿管插入肛門7釐米以上,然後用50毫升注射器分次注入40℃左右藥液100毫升~200毫升,將導尿管拔出,但患者切忌立即坐起或站立,以免藥液流出,治療好保留時間最好30分鐘以上。該法適於胃腸消化系統腫瘤疼痛的治療,止痛同時還可不同程度地縮小腫塊,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尤對胃癌、胰腺癌止痛效果明顯,方藥多以承氣湯加減。
鼻吸入法
是指將揮發性藥物經鼻吸入,由鼻粘膜及呼吸系統吸收,進入患者血迴圈內,從而達到區域性或全身治療目的的方法,是多將藥物研成細粉或溶入溶劑,取少許抹鼻吸入,每天3-5次。常用白芷、藁本、細辛、川芎、蓽菝、瓜蒂、冰片、麝香等辛香走竄之品,多用於鼻咽癌痛和腦瘤痛。
薰洗法
薰洗療法是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選配一定的中藥製成水溶液,趁熱進行薰洗。它具有強大、快捷的開放外周毛細血管網、改善微迴圈、通達血脈、活血化瘀、發汗利水、排毒的功能,能使大量的致痛物質排出體外而達到止痛的目的。《仙授理傷續斷祕方》中就有記述熱敷薰洗的方法,是將藥物置於鍋或盆中加水煮沸後薰洗患處,先用熱氣燻蒸患處,待水溫稍減後用藥水浸洗患處。冬季氣溫低,可在患處加蓋棉墊,以保持熱度持久,每日2次,每次15分鐘~30分鐘,每貼藥可薰洗數次。藥水因蒸發而減少時,可酌加適量水再煮沸薰洗。常用於直腸癌、膀胱癌、外陰癌及子宮癌疼痛。燻蒸療法或水浴燻蒸水浴治療時,血液迴圈加快,血管內壓力增高,血管易於破裂,又有大量的液體隨汗液排出,故有出血傾向,一般情況較差,進食較少,有嚴重的心、肝、肺、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及婦女經期,應列為本療法的禁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