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CT介入學組 主任醫師 黃學全

  經皮椎體成形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是指經皮通過椎弓根或椎弓根外向椎體內注入骨水泥以達到增加椎體強度和穩定性,防止塌陷,緩解疼痛,甚至部分恢復椎體高度為目的一種微創脊椎外科技術。

  本手術1984年首先在法國Amiens大學醫學放射科由Galibert和Deramond開展,經皮注射骨水泥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成功地治療了1例頸2椎體血管瘤患者。1989年Kaemmerlen等報道採用該技術治療椎體轉移瘤,20例椎體轉移瘤患者中有16例取得顯著療效,2例無效,有2例出現併發症,作者認為,疼痛性溶骨性椎體轉移瘤不伴有椎弓根周圍侵犯是經皮椎體成形術最佳的手術適應證之一。1994年PVP(應用Deramond的方法)被弗吉尼亞大學率先介紹到美國。

  從那時開始,PVP成為一種治療疼痛性椎體疾病的常用方法。經皮椎體成形術的應用逐漸推廣,除了脊椎血管瘤、骨髓瘤、溶骨性轉移瘤外,更多應用於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伴有頑固性疼痛的患者。隨著腫瘤轉移患者的生存時間延長,他們在生活質量和疾病的最後階段能夠活動的要求也隨之提高。

  在脊柱轉移瘤患者中,據報道PVP能夠緩解疼痛並且在結構上加強被溶骨破壞的椎體,使得患者的痛苦減輕而且能夠繼續日常的負重活動。歐洲人的經驗主要集中在治療與腫瘤有關的疼痛(包括良性和惡性),而美國人的經驗主要集中在治療與骨質疏鬆性壓縮骨折有關的疼痛。

  經皮椎體後凸成形術(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經皮椎體成形術的改良與發展,1999年美國Berkeley骨科醫生Mark Reiley研製出一種可膨脹性擴骨球囊(KyphXTM ,Inflatable Bone Tamp),該技術採用經皮穿刺椎體內氣囊擴張的方法使椎體復位,在椎體內部形成空間,這樣可減小注入骨水泥時所需的推力,而且骨水泥置於其內不易流動。這種方式和常規方式相比,兩者生物力學性質無區別,臨床應用顯示其不僅可解除或緩解疼痛症狀,還可以明顯恢復被壓縮椎體的高度,增加椎體的剛度和強度,使脊柱的生理曲度得到恢復,並可增加胸腹腔的容積與改善臟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經皮椎體成形術和經皮球囊椎體後凸成形術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開展。主要用於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和溶骨性椎體腫瘤的治療,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和椎體血管瘤所致的疼痛緩解率均超過90%,轉移性腫瘤所致疼痛緩解率超過80%,出現嚴重併發症少。它們良好的療效和較高的安全性得到了廣大醫生和患者的認可。

  其治療機理

  骨水泥注入椎體後增強椎體強度和穩定性,並能緩解疼痛。骨質疏鬆患者壓縮骨折行椎體成形術後,顯著增加前柱的穩定性,降低作用在椎弓根上的應力,最終使骨質疏鬆、爆裂性骨折及椎弓根內固定術後的穩定性得到增強。椎體微小的骨折及骨折線微動對椎體內的神經末梢產生刺激引起疼痛,經皮椎體成形術對這種情況下的疼痛可以產生很好的止痛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經皮椎體成形術是一種骨折修復技術,而不僅僅是對椎體的單純填塞。

  幾乎所有的臨床結果都顯示,不論是治療骨質疏鬆性壓縮骨折還是陳舊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疼痛的緩解率均高達90%以上。在椎體腫瘤方面,注入骨水泥後,其機械作用可使區域性血流中斷,其化學毒性作用及聚合熱還可使腫瘤組織及其周圍組織的神經末梢壞死而達到止痛的效果,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具有一定程度的殺死腫瘤細胞的作用。

  適應症:

  椎體腫瘤是經皮椎體成形術最早的使用物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適用物件主要有:

  1、椎體血管瘤

  2、骨髓瘤

  3、椎體原發及轉移性惡性腫瘤

  4、部分椎體良性腫瘤

  椎體良性腫瘤的指徵是良性腫瘤導致椎體骨折塌陷而引起疼痛,包括嗜酸性肉芽腫、椎體淋巴瘤等。椎體惡性腫瘤,主要是溶骨性的,通過椎體內注入PMMA除可獲得穩定外,還可同時作腫瘤組織活檢以明確診斷。

  椎體血管瘤,經皮椎體成形術可增加椎體強度,並可止痛,栓塞瘤體;必要時再行後路椎板減壓,而無須椎體切除,這樣簡化了手術。有報道椎體血管瘤術前行椎體成形術後再開放手術減壓可大大減少出血量。Laredo等根據影像學表現將血管瘤分為侵襲性和潛在侵襲性兩大類。血管瘤的主要影像學表現有椎體骨小樑呈不規則柵欄狀,可涉及整個椎體及椎弓,病灶邊緣可清晰或不清晰,可突破骨皮質並向硬膜外間隙擴充套件。CT及MRI可發現椎體周圍伴有腫塊。

  椎體血管瘤根據臨床和影像學表現又分為以下幾組:⑴侵襲性徵象陰性但有疼痛症狀的血管瘤;⑵具有侵襲性徵象的影像學表現而無臨床症狀的血管瘤;⑶既有侵襲性影像學徵象又有臨床症狀的血管瘤;⑷具有侵襲性影像學特徵並有脊髓神經壓迫症狀的血管瘤。

  第一組為PVP的選擇性適應證,Deramond等報道90%的病例症狀得以緩解,未發現血管瘤復發;第二組為PVP的最好適應證;第三組血管瘤應在椎體內注入無水酒精而不是骨水泥以硬化血管瘤並加強椎體負重能力,絕大多數患者神經症狀逐漸消失,影像學隨訪可發現部分病例硬膜外腫物消失;第四組血管瘤PVP僅是輔助手段。在常規手術前一天行PVP病灶內注射N-丁基氰丙烯酸樹脂使血管瘤栓塞,減少術中出血,使手術操作易於進行。

  轉移瘤和骨髓瘤是最常見的脊柱溶骨性惡性腫瘤,常使患者出現背部劇烈疼痛並喪失活動能力,治療措施取決於受累椎體數量、部位、椎管內受累程度、有無神經症狀、病人的一般情況、疼痛程度及活動受限的程度。廣泛應用的放射治療能夠緩解90%以上病人的症狀,但一般需在10~20天后才能顯示效果,且不能維持椎體的穩定性,腫瘤仍可在放療後的椎體復發。

  PVP應用於脊柱惡性腫瘤的最佳適應證是惡性腫瘤導致的區域性劇烈疼痛,活動受限需要臥床休息,靠止痛藥緩解症狀,且無椎管內硬膜結構受侵;伴椎體壓縮性骨折時,椎體至少保持正常高度1/3以上且椎體後部的皮質不必完好無損。由於椎體惡性腫瘤有發生壓縮性骨折的傾向,即使患者無症狀,PVP治療仍是一個較好方法。據資料表明,80%以上的病人經PVP治療後症狀明顯緩解,生活質量提高。應用PVP治療椎體惡性腫瘤後可輔助放療以鞏固療效,因為放療並不影響骨水泥的物理、化學特性。

  骨髓瘤常為多灶性而無法做到多節段切除融合。90%的病人在放射治療開始後10~14天疼痛才緩解或消除,而且放療削弱了骨重建能力,常於放療後2~4月才開始重建,骨髓瘤的患者放療後椎體易塌陷使神經受壓的危險性增加。PVP能立即緩解疼痛,增加脊椎的強度和穩定性,同時糾正椎體塌陷導致的後凸畸形,大大提高了腫瘤病人的生活質量,有利於進一步的化療和放療。

  絕對禁忌證:

  (1)未糾正的凝血障礙和出血體質;

  (2)對手術所需要的任何物品過敏。

  相對禁忌證:

  (1) 根性的疼痛且明顯超過椎體的疼痛,由與椎體塌陷無關的壓迫綜合症引起;

  (2)腫瘤擴充套件至硬膜外腔並引起明顯的椎管壓迫;

  (3)椎體廣泛破壞或嚴重的椎體塌陷(椎體高度不到原高度的1/3)時,椎體成形術操作困難;

  (4)成骨性腫瘤;

  (5)一次同時治療3個或以上節段。

  附:在美國,經皮椎體成形術和椎體後凸成形術更多應用於骨質疏鬆椎體骨折患者。詳述如下:

  適應證:

  (1)疼痛的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經藥物治療無效;

  (2)與骨壞死相關的疼痛性椎體骨折;

  (3)不穩定的壓縮性骨折;

  (4)多發性的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導致後凸畸形並引起肺功能、胃腸道功能的影響和重心改變;

  (5)慢性創傷性骨折伴有骨折不癒合或內部囊腫改變;

  (6)無神經症狀的急性創傷性骨折。

  絕對禁忌證:

  (1)無症狀的穩定骨折;

  (2)藥物治療後明顯改善的患者;

  (3)無急性骨折證據的患者行預防性治療;

  (4)未糾正的凝血障礙和出血體質。

  (5)目標椎體有骨髓炎;

  (6)對手術所需要的任何物品過敏。

  相對禁忌症:

  (1)根性的疼痛且明顯超過椎體的疼痛,由與椎體塌陷無關的壓迫綜合症引起;

  (2)骨折塊的後退引起明顯的椎管壓迫;

  (3)嚴重的椎體塌陷;

  (4)無痛的穩定骨折且病程超過2年;

  (5)一次同時治療3個或以上節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