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道下裂定義
尿道開口於龜頭腹側至會陰部的任何平面,伴有包皮異常分佈“頭巾狀”堆積於龜頭背側和陰莖腹側缺如,常合併陰莖向腹側彎曲。
二、流行病學
尿道下裂是男性兒童常見的泌尿系畸形,其發病率約為3.2%(1/300),,存在地域差異和種族差異,其發病率還與工業發展密切相關。1997年美國MACDP和BDMP報告:全美尿道下裂發病率由1970年2.02‰增加到1993年3.97‰,其中重型尿道下裂增加明顯,由1968年0.11‰增加到1990年0.27‰和1993年0.55‰。
三、外科治療的發展簡史
Galen(130-201年,AD)為第一個使用hypospadias一詞描述尿道下裂者。1860年Bouisson首先使用橫切尿道板矯正下彎,並用陰囊組織重建尿道。1874年,在用Bouisson矯正下彎的方法後二期以陰莖腹側皮瓣卷管成形尿道,即Duplay手術。1896年Hook設計用帶血管的斜形包皮瓣成形尿道。1897年NoveJosserand嘗試遊離包皮卷管成形尿道修復尿道下裂。1900年,Russell首先嚐試一期尿道下裂修復。
四、陰莖尿道發育胚胎學
妊娠4周,尿道溝始發於洩殖腔的尿生殖竇,洩殖腔的內胚層形成尿道板,尿道溝由尿道板兩側尿生殖竇隆起的尿道褶形成原發溝。妊娠8周時在陰莖頭部分裂形成繼發溝。妊娠11周時胚睪的Leydig細胞數量、形態、功能增加,產生睪酮促使尿道溝在腹側正中融合形成尿道。
胚胎早期陰莖明顯向腹側彎曲,而包皮也沒有包繞陰莖,而是從尿道口向兩側斜行於龜頭背側,約在妊娠20周時隨著尿道融合完成包皮也完成對龜頭的包繞。
五、病因學
簡單地說,就是陰莖腹側形成尿道時,尿道板不能完全閉合而形成尿道下裂。有多種因素可能參與這個機制,如內分泌紊亂、基因缺陷、環境因素等。另有人提出,陰莖尿道發生停滯學說,證據是:
1、尿道口異位;
2、陰莖彎曲;
3、包皮發育的異常,都似陰莖尿道發育早期的表現,但停滯機制不清楚。
六、病理改變
尿道下裂的基本病理改變包括:
1、尿道口異位;
2、包皮異常分佈;
3、陰莖彎曲;
4、睪丸發育異常(發育不良);
5、陰莖陰囊轉位和陰囊對裂。
七、診斷
尿道下裂的診斷,多按Barcat分型法,即以陰莖下曲矯正後尿道口位置,分為遠側型、中段型、近側型。但應注意尿道下裂合併畸形的診斷:隱睪、斜疝和鞘膜積液、染色體異常、性別畸形等。
八、術前評價與準備
1、性別的確定;
2、放射學檢查;
3、B超檢查;
4、盆腔探查;
5、對於外生殖器發育不良者,應作激素補償治療。
九、尿道下裂的治癒標準
陰莖下曲完全矯正後,尿道開口於龜頭正位,陰莖外觀接近正常,尿道排尿功能良好,成年後能有正常的性生活。
十、尿道下裂修復的內容
1、陰莖下曲矯正;
2、尿道成形術;
3、尿道口成形與龜頭成形術;
4、陰莖成形術(陰莖的面板覆蓋);
5、陰莖成形術。
十一、尿道下裂修復成功的其它重要因素
1、手術年齡;
2、手術器械;
3、手術縫線;
4、出血與止血;
5、手術放大鏡;
6、術後的包紮與敷料;
7、膀胱痙攣與止痛、鎮靜;
8、轉流與排尿。
十二、分期手術的選擇
重度下曲、伴有重建材料的嚴重不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