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骨關節炎多發生在50歲以後,女性病人多於男性。繼發性骨關節炎的發病年齡較小。原發性骨關節炎受累關節較少,最常受累的是膝、髖、手指、腰椎、頸椎等關節。
本病起病緩慢,多因受涼,勞累或輕微外傷後會感到關節有疼痛和酸脹感。疼痛是骨關節炎的常見症狀。疼痛多為間歇性鈍痛,嚴重時可出現持續性疼痛,甚至出現撕裂樣或針刺樣疼痛。發病初期疼痛多發生於活動後,在負重後較明顯,休息時可以緩解。隨著病程時間延長,休息時甚至是夜間也可發生疼痛。晨僵也是骨關節炎的主要表現之一。表現為負重後出現暫時的僵硬,或者從一個姿勢變為另一個姿勢時活動感到不便,早晨起床或久坐後症狀比較明顯。僵硬持續時間短,一般為30分鐘內,活動後多可緩解。疼痛也可在天氣陰冷或下雨天症狀加重,嚴重者可引起活動障礙。
上述症狀可慢慢加重,晚期當骨贅形成時,骨贅刺激滑膜皺褶,產生炎症反應,疼痛加劇,可產生關節變形或關節活動受限。早期症狀較輕微,多在久坐或晨起時感覺活動不靈便,隨著病情進展受累關節活動範圍減小,甚至固定於某一姿勢。如果關節內出現遊離體或漂浮的關節軟骨碎片,可出現關節活動時的“交鎖”現象。上述症狀多間歇發作,多次發作後間歇期可逐漸縮短,最後症狀變為持續性。
骨關節炎的常見體徵為壓痛,多數位於關節線上,也可出現關節周圍的非特異性壓痛;其次關節腫脹、膨大也是常見的體徵。活動時可以出現關節磨擦感和關節響聲;重度關節炎可以出現因屈曲攣縮、對線不良、半脫位或膨大而引起的關節畸形。伴發炎症時可出現關節部皮溫升高、面板微紅以及腫脹。
1、膝關節: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骨關節炎,原發性較多見於女性。症狀可隱匿發生,內側脛股面和髕股面受累較多,外側脛股面受累較少。早期行走時可感覺到疼痛,晚期特別是夜間休息時亦可感覺疼痛。主、被動活動疼痛是關節受累的一個顯著特徵。疼痛可在活動時加重,尤其是上下樓時,關節區域性有壓痛,壓痛點通常是不對稱的。可因關節積液發生關節腫脹、活動障礙。滲出嚴重時,可在膝關節的後部出現孤立的囊腫(Backer囊腫)。多數病人可以出現活動時的骨摩擦音。
隨著關節炎的進展,可出現關節畸行,以膝內翻為主,偶爾可以出現膝外翻。美國風溼協會診斷膝骨關節炎要求膝痛和放射學依據,並至少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①年齡大於50歲;
②晨僵持續時間少於30分鐘;
③活動時有關節摩擦感。
繼發性膝骨關節炎相對較原發性少,可繼發於:
①半月板破裂;
②區域性血供障礙造在的剝脫性骨軟骨炎;
③髕骨軟化症;
④膝關節韌帶損傷造成的關節不穩定;
⑤繼發於佝僂病的骨關節炎。
2、髖關節:臨床上男性病人多於女性,單側患病多於雙側患病。在我國原發性病人較少,繼發性髖骨關節炎多見於:
①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②髖臼發育不良;
③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④創傷和炎症之後。以髖關節的上外方受累為多見,佔60%。髖關節骨關節炎病人中80%合併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股骨頭骨骺軟骨病等。主要的症狀是在活動或承重時引起步態異常和髖部疼痛。髖部疼痛可經閉孔神經放射至腹股溝、大腿和膝關節。臀部周圍及股骨大轉子處也可有酸脹感,並向大腿後外側放射。髖關節骨性關節病首先出現的活動障礙多為內旋和外展功能受限。X線片顯示髖關節軟骨下囊樣變性、髖關節間隙變窄、骨贅形成等。
3、指間關節:多為遠端指間關節,原發性較多,少見於近側指間關節,偶見於手掌指間關節。受累關節常不止一個。主要症狀為出現Heberden結節,表現為關節伸側面的內側或外側出現骨性膨大,為增生的骨刺或膨出的關節囊,受累的關節常有輕度屈曲畸形。近端指間關節出現的膨大稱為Bouchard結節,膨大的關節可以出現痠痛、活動受限、骨摩擦感等症狀。
4、脊柱:脊柱的骨關節炎原發性和繼發性都比較常見。是由於椎體、椎間盤和後凸關節的退行性病變。多發生於腰椎第3、4關節。原發者多由於中年後椎間盤退行性變、脫水,導致椎間變窄,椎體間穩定性降低,邊緣及椎間關節軟骨磨損,同時有骨贅生成。也可發生於頸椎,多發於與頸椎5~6和4~5關節。主要症狀頸、胸、腰椎的區域性疼痛和僵硬感,嚴重者可發生由於神經壓迫而產生的症狀。當神經根受壓時可引起神分佈區的麻木、反射消失以及肌肉萎縮。如果頸部基底動脈受到壓迫,可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如眩暈、噁心、眼震等症狀。腰部神經根受到壓迫,可出現坐骨神經症狀。
5、足和踝關節:臨床較少見,第1跖趾關節經常受累,可導致典型的拇囊炎。病程多緩慢發展,拇囊炎等併發症發作時也可出現急性症狀。區域性疼痛、壓痛和骨贅形成,嚴重者可伴有拇外翻,而出現行走困難。
6、其他特殊骨關節炎
(1)原發性全身性骨關節炎:特點為進展緩慢,隱匿起病,初期累及一到兩個關節。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多為絕經期的中年婦女發病。手部症狀比較突出,以遠端指間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和第一腕掌關節好發。其他也可見於髖、膝、脊柱關節。受累關節可以出現發作性疼痛、局部發熱、部分關節可合併關節積液。
全身性骨關節炎可以分為兩類:結節型和無結節型。結節型特點為手部受累為主,多為遠端指間關節,體檢可觀察到Heberden結節,女性較多,多伴有家族史;無結節型以近端指間關節為主,家族聚集情況不明顯。
(2)侵蝕性骨關節炎:本病是骨關節炎的一個亞型,多見於絕經期的婦女,受累多為手部小關節,以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多見,部分病人可發展為類類風溼性骨關節炎。症狀多為反覆發作的疼痛、僵硬而至關節活動受限。少數病人可伴有乾燥綜合證。
(3)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綜合徵:彌溫性特發性骨肥厚綜合徵(DISH)是一種主要累及脊柱的骨質增生症。本病也多見於50歲以上的老人,可伴有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症狀以脊柱的僵硬感為主。瀰漫性特地性骨肥厚綜合徵以骨贅形成為主,骨贅通常由一個椎體延伸到另外一個椎體,形成骨脊。與一般的脊柱骨關節炎不同的是,該病多不累及小關節,也不伴有軟骨的退行性病變,影像學和病理學上也可與一般性的脊柱骨關節炎相鑑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