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頸椎病的概念
頸椎病是指頸椎曲度變直或反屈,頸椎椎間盤脫出、椎體不穩,頸椎骨增生或韌帶增厚,刺激或壓迫頸脊髓、頸部神經、血管而產生一系列症狀的臨床綜合症。主要表現為頭痛、眩暈、噁心、嘔吐、心慌、失眠、頸肩疼痛或上肢發涼,麻木,無力,肌肉萎縮。嚴重者雙下肢痙攣無力、行走困難,甚至四肢麻痺,大小便障礙,出現癱瘓。
二、分型及相應的症狀
頸椎病在臨床上分為5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和食管壓迫型。
1、神經根型: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各型中發病率最高者,約佔60%。表現為頸、肩疼痛,並向上肢放射或向枕部放射痛且伴有串麻感。頸部活動或腹壓增加時,症狀加重。放射痛範圍根據受壓神經根不同而表現在相應部位。同時可以有上肢無力,手指麻木,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可以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痛。
2、椎動脈型:
由於鉤椎關節退行性改變、寰樞關節半脫位,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障礙,主要表現為頭頸部活動時,尤其是頭頸部旋轉時出現眩暈發作。發作性眩暈是本病的特徵,嚴重者可發生猝倒,但意識一般清楚,可伴有噁心、嘔吐、耳鳴或失聽,眼前黑朦等。
3、交感神經型:
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狀者,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眼,耳鳴,心動過速,心慌,胸悶,氣短,心前區疼痛等(頸心綜合徵),易與心血管疾病混攪,應注意鑑別。X線片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4、脊髓型:
脊髓型頸椎病佔的比例很少(約佔10%)。 主要表現為走路不穩、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難等。頸椎間盤突出、韌帶肥厚骨化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頸椎椎管狹窄,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有的以上肢開始發病,向下肢發展;有的以下肢開始發病,向上肢發展。 大部分病人經正規保守治療,頸椎牽引後症狀可以緩解,僅極少數病人需要手術治療。其中發展為癱瘓的病例更少,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
5、食管壓迫型:
吞嚥有異物感,臨床上非常罕見。由於頸椎椎體前烏嘴樣增生壓迫食管引起吞嚥困難(經食管鋇劑檢查證實)等。
三、頸椎病的治療現狀及鍼灸治療
1、口服藥物治療:
主要用於緩解疼痛、區域性消炎、肌鬆劑治療,對於頸椎不穩等繼發的區域性軟組織勞損等療效較明確,但不能從根本上治療頸椎病。對於伴有四肢無力或麻木的患者來說,還可以使用神經營養藥物輔助康復,促進受壓神經的恢復。
2、牽引法:
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於生理曲線狀態,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於輕症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牽引,防止區域性炎症、水腫加重。
3、理療:
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簡稱。就是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但其作用也較微弱,不能從根本上治療。且經常理療易對面板產生燙傷。中頻治療儀。
4、中醫鍼灸治療頸椎病有獨到的療效。
太乙針法、頸八針電針療法、平衡針療法、八脈交會穴治療等方法在各型頸椎病的治療上有顯著的療效。中藥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應用舒筋止痙、活血通絡、補腎的方藥治療。
四、自我調理及注意事項
1、樹立正確的心態,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2、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鍊,在工作空閒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3、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避免高枕睡眠,看書及伏案工作時要保持脊柱的正直。伏案工作不宜一次持續很長時間,超過2個小時以上的持續低頭工作,則難以使頸椎椎間隙內的高壓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恢復緩解,這樣會加重加快頸椎的退變。
4、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
5、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