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任軍

  頸動脈體瘤是化學感受器腫瘤。化學感受器主要存在於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此類腫瘤較為少見。自Vou Haller在1743年首次描述以來,全世界迄今報道近1000例。我國已發現150例左右。

  症狀與診斷

  多數病人常以頸部腫塊就診,一般無不適症狀。但少數病人有暈厥、耳鳴、視力模糊等腦組織血供障礙的表現。如果第九、十、十一及十二對腦神經受壓時可出現吞嚥困難、聲音嘶啞、伸舌時舌尖向同側移位以及霍納綜合徵。如果腫瘤向咽部生長,口腔檢查時可發現咽部膨出。約有3%頸動體瘤的病人可合併有頸動脈竇綜合徵,這是由於腫瘤壓迫頸動脈體引起頸動脈竇的一種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心臟功能受抑制,患者可突然發生心跳緩慢,血壓下降,導致腦缺血、缺氧而昏厥。

  體格檢查可見瘤體位於頸動脈三角部,表現為卵圓形腫塊,左右常可推動,上下不能推動,表面常光滑,質地中等偏軟,可觸及動脈搏動,多為傳導性。聽診可聞及血管雜音。

  診斷一般不困難。當捫及下頜角下方頸總動脈分叉處實質性腫塊,有時伴有搏動,震顫和雜音,壓迫頸總動脈近端,腫塊略有縮小,一般可考慮。

  彩色超聲檢查可幫助發現本病。而選擇性頸動脈造影則可明確診斷。

  血管造影診斷頸動脈體瘤具有以下特徵:

  (1)頸內、外動脈分叉角度呈杯狀擴大;

  (2)腫瘤內有豐富的細小血管;
  (3)腫瘤的血供主要來自頸外動脈和頸總動脈分叉區。

  鑑別診斷:

  1、頸交感神經鞘瘤

  頸動脈體瘤最易同頸交感神經鞘瘤混淆。深部頸動脈體瘤常可壓迫頸交感神經,可出現霍納綜合徵;而位置高的頸交感神經鞘瘤也可向咽部生長;因此,二者常可相互誤診,常需行頸動脈造影才能確診。

  2、頸動脈分叉擴張症

  此為頸動脈分叉區輕度擴張,易誤診斷頸動脈體瘤或頸動脈瘤。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一般有經驗的血管外科醫生可鑑別。當壓迫近端頸總動脈,膨大處可立即縮小或消失。一般無需特殊處理。

  3、頸動脈瘤

  二者均有頸部搏動性包塊,故較易混濁淆,不過,當壓迫頸動脈近端,腫塊明顯縮小的是頸動脈瘤,不明顯縮小的是頸動脈體瘤。個別不易區別頸動脈造影可明確診斷。

  4、頸部腫塊

  頸部腫瘤,如頸神經鞘瘤或神經纖維瘤,腮腺腫瘤,惡性淋巴瘤,腮裂囊腫等均可出現頸部腫塊,前幾種為實性腫塊後一種為囊性,一般仔細檢查有經驗外科醫生可鑑別它們;如有困難,頸部超聲或頸動脈造影可明確診斷。

  病因與病理

  病因目前不清楚,單側病變一般無家族史,但雙側頸動脈體瘤大多可有家族史。有人發現在海拔2000~4000米高原地帶,頸動脈體瘤發病相對增高;這可能由於高原地帶慢性缺血狀況刺激頸動脈體引起組織增生,從而逐漸生長為腫瘤。

  腫瘤形態可分為二種,一種是侷限型,腫瘤位於頸動脈分叉的外鞘內;另一種是包裹型,較多見,腫瘤位於頸總動脈分叉處,圍繞包裹頸總,頸內及頸外動脈生長,並不累及頸動脈的中層和內膜。但腫瘤增大,可壓迫頸動脈而致腦缺血。有時腫瘤可累及周圍組織如頸內靜脈和第九、十、十一及十二對腦神經而出現相應症狀。

  腫瘤多無明顯包膜,是一個卵圓型或不規則形的細小的粉紅色組織質地中等,有豐富的滋養血管。血供主要來自頸外動脈,通過咽喉和舌靜脈迴流,舌咽神經為其神經支配。鏡下可見細胞呈巢形,圍繞血管纖維隔排列。組織學檢查不能鑑別惡性和良性。淋巴或遠處轉移以及切除後區域性復發是惡性的主要特徵。惡性者大約佔 10%。

  治療

  主要為手術治療,其手術方式主要有二種:
  (1) 頸動脈體瘤瘤體剝離術:此手術方法雖不阻斷頸動脈,但術中要細緻操作,以免損傷頸動脈或其它組織。
  (2) 腫瘤切除及頸動脈重建術:此手術方法需要阻斷頸動脈,因而要注意防止腦缺血的發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