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 以下簡稱polio)又名小兒麻痺症,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咽痛和肢體疼痛,部分病人可發生弛緩性麻痺。流行時以隱匿感染和無癱瘓病例為多,兒童發病較成人為高,普種疫苗前尤以嬰幼兒患病為多,故又稱小兒麻痺症(Infantile paralysis)。
本病潛伏期為5~14天,臨床上可表現多種型別:
①隱性感染;
②頓挫型;
③無癱瘓型;
④癱瘓型。
(一)前驅期主要症狀為發熱、食慾不振、多汗、煩躁和全身感覺過敏;亦可見
脊髓灰質炎
噁心。嘔吐、頭痛、咽喉痛、便祕、瀰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滲出物、腹瀉等,持續1~4天。若病情不發展,即為頓挫型。
(二)癱瘓前期前驅期症狀消失後l~6天,體溫再次上升,頭痛、噁心、嘔吐嚴重,皮膚髮紅、有短暫膀胱括約肌障礙,頸後肌群、軀幹及肢體強直灼痛,常有便祕。體檢可見:
①三角架徵:即患者坐起時需用兩手後撐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援體位;
②吻膝試驗陽性,即患者坐起、彎頸時脣不能接觸膝部;
③出現頭下垂徵,即將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軀幹時,正常者頭與軀幹平行。如病情到此為止,3~5天后熱退,即為無癱瘓型,如病情繼續發展,則常在癱瘓前12~24小時出現鍵反射改變,最初是淺反射、以後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發現反射改變有重要臨床診斷價值。
(三)癱瘓期自癱瘓前期的第3、4天開始,大多在體溫開始下降時出現癱瘓,並逐漸加重,當體溫退至正常後,癱瘓停止發展,無感覺障礙。可分以下幾型:
1、脊髓型此型最為常見。表現為弛緩性癱瘓,不對稱,腱反射消失,肌張力減退,下肢及大肌群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僅出現單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癱瘓,如累及頸背肌、隔肌、肋間肌時,則出現豎頭及坐起困難、呼吸運動障礙、矛盾呼吸等表現。
2、延髓型又稱球型,系顱神經的運動神經核和延髓的呼吸、迴圈中樞被侵犯所致。此型佔癱瘓型的5%~10%,呼吸中樞受損時出現呼吸不規則,呼吸暫停;血管運動中樞受損時可有血壓和脈率的變化,兩者均為致命性病變。顱神經受損時則出現相應的神經麻痺症狀和體徵,以面神經及第X對顱神經損傷多見。
3、腦型此型少見;表現為高熱、煩躁不安、驚厥或嗜睡昏迷,有上運動神經元痙攣性癱瘓表現。
4、混合型以上幾型同時存在的表現。
(四)恢復期癱瘓從肢體遠端開始恢復,持續數週至數月,一般病例8個月內可完全恢復,嚴重者需6~18月或更長時間。
(五)後遺症期嚴重者受累肌肉出現萎縮,神經功能不能恢復,造成受累肢體畸形。部分癱瘓型病例在感染後數十年,發生進行性神經肌肉軟弱、疼痛,受累肢體癱瘓加重,稱為“脊髓灰質炎後肌肉萎縮綜合徵”。病因不明。
體溫退至正常,肌肉疼痛消失和癱瘓停止發展後應進行積極的功能恢復治療,如按摩、鍼灸、主動和被動鍛鍊及其他理療措施。
1、鍼灸治療 適用於年齡小病程短肢體萎縮不明顯者可根據癱瘓部位取穴上肢常取頸部夾脊穴、肩貞大椎手三裡少海內關合谷後溪每次選2~3穴下肢常選腰脊旁開1寸處環跳秩邊跳躍玉樞髀關陰廉四強伏兔承扶殷門季中陽陵泉足三裡解溪太溪絕骨風市承山落地等根據癱瘓肢體所涉及的主要肌 群選有關穴位3~4個每次可更換輪流進行每天1次10~15次為一療程二療程之間相隔3~5天開始治療時用強刺激取得療效後改中刺激鞏固療效用弱刺激可用電針或水針每次選1~2穴位注射維生素B1γ氨酪酸或活血化瘀中藥複方當歸液(當歸紅花川芎製劑)每穴0.5~1.0ml
2、推拿療法 在癱瘓肢體上以滾法來回滾8~10分鐘按揉鬆弛關節3~5分鐘搓有關脊柱及肢體5~6遍並在區域性以擦法擦熱每日或隔日1次可教家屬在家進行。
3、功能鍛鍊 癱瘓重不能活動的肢體可先按摩推拿促進患肢血迴圈改善肌肉營養及神經調節增強肌力患肢能作輕微動作而肌力極差者可助其作伸屈外展內收等被動動作肢體已能活動而肌力仍差時鼓勵患者作自動運動進行體育療法藉助體療工具鍛鍊肌力和矯正畸形。
4、理療 可採用水療電療蠟療光療等促使病肌鬆弛增進區域性血流和炎症吸收。
5、其他 可用拔火罐(火罐水罐氣罐)及中藥薰洗外敷以促進癱瘓肢體恢復另有報導應用穴位刺激結紮療法促進癱瘓較久的肢體增強肌力畸形肢體可採用木板或石膏固定以及用手術矯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