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腦梗死(簡稱腔梗), 臨床上非常多見,實際上就是腦梗死中的一種,因其梗死麵積很小(直徑一般不超過2 - 5mm) 而得名,少數直徑在10-20mm者稱為大腔梗。現多認為是因高血壓所致腦內細小終末動脈的硬化和阻塞,或因頸動脈裡的粥樣硬化軟斑掉下來的微粒栓子進入腦部所致的動脈栓塞,引起深部腦組織的點狀缺血、壞死和液化所形成的一個個小腔隙(窟窿) ,即在CT或MRI 片子上所見到的一些小病灶。
病變一般呈多發性,常易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粘度血癥、高同型半眈氨酸血癥、高尿酸血癥、肥胖、吸菸、凶酒和喜鹹食者的發病率更高。
由於腦腔梗受損的腦組織範圍較小或很小,臨床症狀往往較輕,一般多表現為輕度的肢體無力或麻木、頭暈、頭痛、行走不穩、記憶力下降,重症者可表現為咬字不準、吞嚥困難或看物成雙等症狀,也可毫無症狀而不易引起病人和醫生們的警覺,甚至很多病人常因其他原因做頭部CT或MRI 檢查時才被發現。
病人對腔梗要克服認識上的兩個誤區:
一是對腦腔梗的極端恐懼、緊張,自以為患上了非常嚴重的疾病,思想壓力很大和緊張萬分。實際上腦腔梗比腦出血和較大面積腦梗死的危險性要小,預後一般良好,經治療後多數可在一至數週內好轉或痊癒,甚至恢復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
二是因為症狀輕微甚至無症狀而易被輕視,漠不關心,麻痺大意,不去治療,如此類病人多次發生腦腔梗和多個小病灶的融合後,就有可能發展為多發性和較大的腦腔梗,導致病情逐漸加重或發展成為嚴重的腦梗死,引起持續性肢體麻木或癱瘓、吞嚥或言語障礙等臨床症狀,甚至智力衰退和血管性痴呆等嚴重後果。反覆的小梗死可是大麻煩、大問題。
患者應積極而定期地進行腦CT或MRI 複查,以瞭解腦腔梗的病情發展情況和有利於防治方案的及時調整; 同時還應定期地進行血壓、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血液流變學和血小板計數等上述致病危險因素的檢測,以提高預防效果。
治療原則與其他缺血性腦血管病相同,主要是服用降低血壓、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藥等進行病因治療,不斷改善缺血腦組織的血液迴圈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等措施。抗凝、溶栓藥不宜應用(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病的老年人) ,因有引發腦腔梗灶性出血的危險。
在生活上,應保持良好的心態平衡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吸菸、凶酒和肥胖,堅持低鹽和低脂飲食習慣等,這些都是積極預防和控制病情發展的重要措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