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之一,也是中醫學的寶貴經驗之一。《內經》言:“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在心易了,指下難明”,由於老百姓對診脈的過分迷信及某些文藝、影視作品的過分渲染,這就在醫患當中形成“深奧莫測”之感。
臨床每遇患者,伸臂一展,讓大夫“把脈”,餘皆不言,詢之則周身皆病,認為高明的醫生,一“把脈”就能知病之所在,大有現場考核醫生水平之勢;也有部分醫生出現一種偏向,為了表現自己,往往誇大脈診的作用,診治患者時,只“把脈”,餘皆不聞不問,故弄玄虛,自認為“良醫”,能一脈而知百病,給患者及他醫造成很大的誤解。
其實脈診只是中醫四診的一個方面,不能把它作為診斷疾病的唯一依據。“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素問・疏五過論篇》)。說明善於診脈的醫生,要將一般疾病與異常情況進行比較,揣度揆摸,從而瞭解病情。而作為醫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及變化,而妄作推斷,實為醫生的過錯。
《景嶽全書・脈神章》曰:“凡診病之法,固莫妙於脈,然有脈病相符者,有脈病相左者,此中大有玄理,故凡值疑似難明處,必須用四診之法,詳問其病由,兼辨聲色,但於本末、先後、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若不察此,而但謂一脈可憑,信手亂治,亦豈知脈證最多真假,見有不確,安能無誤,且常診者知之猶易,初診者決之甚難,此四診之所以不可忽也。
故《難經》以切居四診之末,其意深矣。陶節C亦曰,問病以知其外,察脈以知其內,全在活法二字,乃臨證切脈之要訣也”。只有全面運用四診,四診合參,才能從捨得宜,做出準確的診斷,有利於治療方案的確定、疾病的正確治療。中醫診治疾病時,應先詢問患者的致病因素,然後根據脈象,相互參合,才能辨別疾病的陰陽虛實。
如果診治不問致病之原由,而只憑脈診,自以為“脈神”,妄作推斷,能知疾病的輕重、順逆,實為中醫大夫的大忌。“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素問・徵四失論》)。即便對脈診有擅長的醫生,亦應“審察表裡,三焦別分,知邪所舍,訊息診看,料度臟腑”(《脈經》),才能對疾病作出準確的診斷。
診斷疾病時還應從整體出發,全面觀察病人的形體、色澤、臟腑之盛衰、脈象等各種徵象,綜合分析,才能正確的診斷、治療疾病,判斷治療的難易和預後的好壞。“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素問・玉機真藏論》)。“切脈動靜,而神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生死之分”(《素問・脈要精微論》)。
作為中醫大夫亦應掌握一定的社會、自然知識,從多方面來探討診斷疾病的方法,確定最佳的治療方案。人居自然之中,自然界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因此醫者“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掌握豐富的醫學知識和治療方法,知“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
瞭解社會知識,貧賤貴富,性情品類,喜怒哀樂及長幼勇怯,要“從容人事,以明經道”,才能掌握病因病機,熟練運用各種診療技術,細心觀察病人,瞭解病情發展過程,深入探求疾病的本源,才能準確無誤的診斷疾病。
正如《素問・疏五過論篇》所說:“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