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房顫的治療取得了許多進展,改變了房顫治療的現狀,但房顫的治療仍然存在很多誤區,這些誤區影響了我們對房顫的管理。
總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對房顫血栓栓塞危害認識不足
房顫的最嚴重的併發症是血栓栓塞,特別是腦卒中,國外資料顯示,房顫相關的腦卒中的年發生率為4.5%;大約15%的腦卒中直接與房顫相關;美國每年約有7.5~10萬的腦卒中為與房顫有關的血栓栓塞;房顫導致腦卒中的危險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我國部分地區房顫住院病例回顧性調查顯示房顫患者腦卒中的患病率為17.5%,胡大一等在全國進行18家醫院進行的房顫腦卒中病例對照研究顯示我國房顫患者腦卒中的患病率為24.8%。此外,房顫導致的腦卒中比動脈硬化性腦卒中更嚴重,死亡率更高,住院時間更長,遺留的肢體功能障礙更嚴重。
過去認為陣發性房顫較慢性房顫更容易導致血栓栓塞,但是Framingham研究表明慢性房顫導致栓塞的危險與陣發性房顫相當。來自5項隨機臨床試驗的彙總分析也顯示陣發性房顫與慢性房顫具有相似的腦卒中危險。
2、洋地黃類藥物應用不規範
AFFIRM研究的後續分析發現,合併充血性心衰的房顫患者地高辛組死亡率提高41%,未合併充血性心衰的地高辛組患者死亡率提高37%,在控制了併發疾病和傾向性得分、跨越了性別、有無心衰之後,這一結果仍然存在。最終證實,應用地高辛治療房顫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及心律失常死亡率將分別增加37%、35%和61%。
Casiglia E等對超過65歲的2254名患者進行為期12年的隨訪研究發現,服用地高辛者較未服用者死亡率高(58%、49.5%,p < 0.0001),前者心血管病死亡率也更高(21.5% 、17.7%;p< 0.0001)。SPORTIF Ⅲand V 研究也證實,地高辛使用與死亡率相關。地高辛組患者致命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更高(8.6%、5.7%;p = 0.026),心源性猝死和心力衰竭同樣多見。
雖然地高辛在房顫患者中曾經廣泛使用,但研究提示地高辛對房顫轉復無效,增加房顫易感性和房顫復發,對於房顫心室率的控制,地高辛的作用有限,尤其對於房顫不伴有心衰的患者,更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全因死亡率,而對於合併心衰的患者,地高辛也不能提高運動耐量,改善預後。過去廣泛而大量的應用於臨床源於對其危險性認識普遍不足。臨床醫生應該重新定位地高辛在房顫治療中的作用,在對房顫患者進行地高辛處方時,應更加審慎。
3、抗凝藥物應用比例低
《中華醫學雜誌》發表的文章發現,北京市城8區(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朝陽區、崇文區、宣武區、石景山區、豐臺區)選擇8所三級醫院和7所二級醫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由內科醫生對門診或病房非瓣膜房顫病人採取統一問卷調查。
583例患者中,75%來源於門診,其中64. 3%來源於三級醫院;35.7%來源於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調查結果發現,在腦卒中高危房顫患者人群中,僅有18.2%患者服用華法林;在腦卒中中低危人群中,有21.3%的患者服用華法林。抗凝治療現狀不樂觀。
在調查中還發現,房顫患者抗凝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醫生未建議,佔78.6%。其他原因在於害怕出血、監測麻煩或存在抗凝治療的禁忌症。
4、阿司匹林應用過多
針對臨床醫生對房顫血栓栓塞常用的阿司匹林,日本的一項研究證實,小劑量阿司匹林預防低位房顫患者卒中的療效及安全性均不優於對照組,由於兩組終點事件無差異,試驗提前終止。丹麥的一項佇列研究,入選了132172例高危房顫患者,結果發現阿司匹林對房顫高危患者血栓栓塞的預防效果與未抗栓治療一致。
一項納入30項抗凝門診和普通門診的真實世界臨床薈萃研究證實,阿司匹林對預防卒中無效。由此可見,阿司匹林對房顫血栓血栓的預防無效,臨床醫生應改變觀念,對房顫患者首選的預防血栓栓塞藥物是華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藥。
5、偶發房顫長期應用抗心律失常藥
對於發作不頻繁的房顫患者,發作後症狀可能較重,需要短時控制病情。長期規律地服藥預防其復發的必要性不大,長期口服Ⅰ類或Ⅲ類藥物來控制可能一年只發作幾次的房顫,得不償失,反而引起藥物不良反應的產生,導致不必要的影響。因而可採用房顫復發後頓服藥物或靜脈給藥進行轉復治療。
總之,近年來房顫的治療取得了很多進展,許多新的治療技術和治療手段有待於今後的臨床研究證實和拓展。而對目前房顫的治療中存在的諸多誤區,我們應與時俱進,緊跟指南的步伐,以嶄新的理念迎接房顫患者的治療和管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