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患者中,有些醫囑是眼球運動訓練。為什麼要作眼球運動訓練?它與雙眼視功能有什麼關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人的眼球,受12條眼肌支配,保持著正常的眼位及運動。眼睛轉動到某個方向或在注視點改變時,需要眼肌精準的配合。既要保持準確地方向,又要確保雙眼視軸的一致。這就對眼肌的機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需要判斷準確、力量到位、指揮無誤。工作室眼科徐淵
眼肌的支配,需要上位神經元的衝動,上位神經元的衝動需要中樞的指令,中樞的指令下達需要視覺系統的反饋。這一系統的任何一個環節有問題,都會影響到判斷和指揮。判斷和指揮的失誤都可能造成眼球運動障礙。這些運動障礙首先影響了雙眼同時知覺(簡稱同時視)。眼肌失用、先天異常、炎症、外傷、供血供氧異常、代謝性疾病、佔位病變、中樞異常等等,都可能影響到眼肌的肌力。如果在這12條眼肌中,有一條或幾條眼肌力量不夠,在該它使勁時使不上勁,一隻眼睛的運動就不會到位。這樣,看東西就會出現重影。重影出現後,視中樞為了不影響判斷,只能先關掉一隻眼睛的傳入衝動,暫時不受重影的困擾。但長此以往就會出現許多問題。
低齡兒童,常關一隻眼睛,中樞接收不到來自這隻眼球的視覺傳入衝動,中樞的電活動就會減少,這隻眼睛的視力就會下降,且不能矯正,這就是弱視。雙眼互動抑制,同樣可以讓兩隻眼睛的視力下降,也不能獲得正常的矯正視力。最終會影響到立體視,還可能會斜視。
大齡兒童放棄一隻眼睛,可能暫時不會影響視力。但學習負擔會讓本該由兩隻眼睛承擔的任務落在一隻眼睛上。這樣,就容易累、容易傷、容易將眼球練得強壯。眼球長大一毫米,要得-3.00D的近視,這又成了近視的原因。同樣會丟失立體視,還會出現斜視。
成年人也會放棄一隻眼睛。當一隻眼睛上的某一條或某一組眼肌不能正常使用時,同樣會出現抑制,即常關一隻眼睛。成年人一般不會發生弱視,近視的機會也不太多。但兩隻眼睛的任務總由一隻眼睛來完成,則可能會表現為視疲勞。疲勞下繼續用眼,還可能發生高眼壓、乾眼症等一系列改變。甚至出現發生白內障、黃斑病變等疾患。
眼肌所致的問題及後續改變遠不止這些。為了不讓這些問題出現或對眼睛產生繼發影響,首先要找到原因,對症處理。如前所述:眼肌失用、視力不平衡、先天異常、炎症、外傷、供血供氧異常、代謝性疾病、佔位病變、中樞異常等原因,均可造成眼肌機能不全。兒童及青少年,眼肌失用是最常見的因素。可能與視力不平衡、屈光度異常、調節集合功能障礙及弱視治療中的遮蓋等因素有關。最初原因可能是區域性或單眼遮擋。握筆姿勢不正確佔這類遮擋的大多數。
為什麼握筆姿勢不正確會導致眼肌的問題?正確的握筆姿勢是指腹距筆尖一寸,筆桿向右上方與桌面約45°。如果握筆過近、拇指靠前或筆桿指向頭面部,都可能部分遮住右眼,使右眼不能隨時看到筆尖。長時間看不到筆尖,右眼的注視活動就可能受到影響。長期受到影響,眼肌的協調能力就會減弱。最容易影響的是右眼上直肌。如果被遮擋的右眼還想看到,只有歪頭。長期歪頭書寫,又可能對左眼眼肌機能造成影響。對左眼上直肌及左眼下斜肌的影響僅次於右眼上直肌。糾正握筆姿勢,對這類問題的發生發展都會產生良好的正面影響。但對已經發生的問題,則不可能直接矯正。這就需要早期發現,早期處理。
怎樣發現眼肌機能不全?發現後怎樣解決?許多檢查雙眼視功能的方法,都會對這些問題做出提示。紅玻璃試驗能夠直接檢查出受損眼肌。配合三稜鏡,能夠做出定量診斷。發現眼肌機能不全時,需要看看,要不要稜鏡矯正。稜鏡矯正的原則是製造一個雙眼同時看到的機會。稜鏡能夠對光線產生折射,如果眼肌的力量不夠,不能將視軸拽到一起,在它最缺的地方給一點稜鏡補償,就能夠解決一個點的同時視。有一個點的同時視,通過訓練,就可能實現一個面的同時視。有一個面的同時視,通過各種訓練,就有可能所有面的同視功能。
怎樣用稜鏡補償?是不是每一個眼肌機能不全的患者都需要稜鏡補償?發現眼肌機能不全時,要看看紅玻璃試驗的復像是出現在中央還是周邊。如果發現中央復像,通過訓練仍舊不能消失,就需要考慮試試稜鏡,看看稜鏡能不能矯正。一般眼球運動訓練3~10天不能消除中央復像,再試稜鏡。戴稜鏡後繼續訓練,大部分患者還可以去掉稜鏡。如果中央復像消失,只在周邊出現復像,就不一定需要稜鏡矯正了。只需要堅持訓練,就可能徹底消除復像,完善雙眼同時視。
為什麼訓練可以完善雙眼同時視?怎樣訓練?同時視出現異常,大部分是由於眼肌的問題引起,也與其他因素有關。人的能力,有五分之四是潛在的,通過訓練都可以發揮出來。一個扛得起100斤的人,通過訓練,可以扛得起500斤。如果這個人的力量弱,只能扛得起20斤,讓他與正常人一起幹活,該他使勁時,就顯出了缺陷。如果我們讓他與大夥一起訓練,只要不放棄,不管是哪種原因造成的問題,只需要鍛煉出接近100斤的力量,就能與大家配合起來了。當每條眼肌的力量均能準確支配眼球運動時,通過訓練,很快就會獲得良好的雙眼協調能力。訓練很容易,只需要盡最大的可能轉動眼球,保持雙眼能夠清新注視到一個物體,就可以完善眼肌的機能。但有許多情況會影響訓練的效果。如果在紅玻璃試驗中,復像始終存在,兩隻眼睛注視時,總有一隻眼睛始終都處於關閉狀態,或交替關閉一眼,即使眼肌的力量已經訓練到位,也不會出現同時視。被關的眼睛在訓練中不會跟隨或跟隨不能到位,訓練就不會達到效果。因此,在訓練中需要每個月觀察紅玻璃試驗的結果。一旦遠、近都出現中央復像,必須配合稜鏡或調整稜鏡度數。
有些復像是在遠處發生的,還有些復像是在近處發生的。有些復像遠、近都會發生。訓練中必須找到沒有復像出現的位置。只有在這個位置做訓練,才有機會讓兩隻眼睛都用上。一般在750px、1500px、1m及1m外分別測試。750px復像消失,只能在近處訓練。囑患者在750px處看42嫉鈉槳宓縭擁乃母黿牽蛄懇幌42計槳宓縭擁某ぁ⒖恚貌手皆誶繳鹹桓齜嬌潁750px處做訓練。對角線交叉點與眼睛平齊。1500px處,看57計槳宓縭擁4個角、1m處看1m×1.5m、1m外看12~15m2房間的一面牆的四個角。如果遠、近都沒有中央復像,建議看遠處。原則上,雙眼能夠同時看到目標,訓練才有作用。復像出現時,常關掉一隻眼睛,眼球就不一定能夠及時跟上,眼肌也不一定能夠用上勁。訓練作用就會大打折扣。另外,眼球轉動的速度應該以看清為準,不能太快。眼球轉動時,順時鐘、逆時鐘各半,應該避免一個方向轉動。還需要注意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時間選擇。一般選擇早晨和中午,晚上效果較差。考慮與訓練後保持的時間有關。晚上訓練後就睡覺,沒有雙眼同時使用的機會。等第二天醒來,訓練的效果消失了,一整天都在關掉一隻眼睛的狀態下用眼,當然不會有多大作用。
是不是每個人都能通過訓練消除復像呢?大量觀察看到,絕大多數患者的訓練效果是滿意的或比較滿意的。還有一小部分患者不僅沒有起到作用,還有可能更差。大約10%的患者,獲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個月內,遠、近復像消失,2個月維持,不再復發)。約70~80%的患者通過一年訓練,基本恢復或較前好轉(周邊復像消失或由中央復像轉至周邊復像;稜鏡矯正的患者,稜鏡度減少或去稜鏡後周邊或中央復像消失)。約5%的患者沒有任何反應。還有約10%的患者可能出現較前加重(周邊復像的患者出現中央復像,遠或近復像的患者遠、近均出現復像)。這些訓練後較前加重的患者怎麼辦?如果繼續訓練,還有可能加重。如果放棄,只能眼看著同視功能丟失。這種情況只能考慮有一條或多條眼肌機能缺陷太重,訓練跟不上,主動放棄了。而其他眼肌還在不斷使勁,它們的差距就會越拉越大。
正是因為有辦法,這種訓練才能開展。其實辦法很簡單,只需要將趕不上的那條眼肌給它幫一幫,讓它能跟上。或一直讓它領先,大家跟著它跑,就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了。稜鏡,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幫手。他可以將眼肌的缺陷補償一部分,哪怕找到一個點不出現復像,在訓練中就不會關掉一隻眼。訓練就能讓這條機能太差的眼肌發揮些作用。只要有機會得到鍛鍊,每條眼肌都有可能恢復正常機能。
那麼,眼肌機能正常了,是不是雙眼視功能就正常了呢?不一定。長期放棄一眼,已經習慣了,即使你將眼肌機能訓練得不再出現復像,雙眼可以將一個物體同時看到,這只是完成了同時視。還不一定恢復雙眼的融合知覺(簡稱融合)。融合是人眼的第二級視功能,它不僅需要同時看到,還需要在中樞將兩個不同缺陷的平面成像融為一體。牽扯到融合的因素太多,而且已經習慣了單眼使用,重新建立一個正常的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影響融合的因素,包括了視力、眼位、調節力、屈光狀態等等等等。我們必須讓這些因素得以解決,才能考慮解決習慣因素,習慣更不是立刻就能形成的。合適條件、正確誘導、正常使用、長期保持,才有機會完善。只有堅持3年不反覆,才能真正保持下來。
正常的融合是一個範圍,至少需要-5°~+25°以上,個別孩子訓練後可以達到-25°~+45°以上。看遠處,需要將-5°以上的眼位融入。看近處,需要將+25°以上的眼位融入,兩隻眼睛才有機會同時看遠、同時看近。融合範圍達不到這個標準,不是看近放棄一隻眼睛,就是看遠放棄一隻眼睛。看來,眼肌機能到位了,融合範圍不到位,照樣會放棄一隻眼睛,上述問題還會出現。不僅如此,還可能丟失立體知覺(簡稱立體視)。立體視是人眼的第三級視功能,也是人眼視覺的最高境界。沒有它,人的工作能力和安全保障都會降低。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那就是斜視。如果融合範圍降低到不能融入隱斜眼位時,隱斜視就可能逐漸轉變為顯斜視。反過來,通過訓練,擴大了融合範圍,有些顯斜視也可能轉變為隱斜視。這就有可能避免一部分需斜視患者的手術風險。因此,對融合能力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恢復或建立正常的融合機制,還有一整套訓練方法,以後將不斷推出。
總之,眼球運動訓練,為建立或恢復同時視、融合及立體視(這三個功能統稱雙眼視功能)創造了條件。理解和掌握眼球運動訓練的要領,才能減少失誤。對訓練的方方面面都能夠了如指掌,才能進一步增強療效。希望看到許多眼病都能在這免費的家庭訓練中得以解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