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康復科 康復治療師 于娟

  一、康復訓練
  吞嚥障礙的康復訓練可分為間接訓練(基礎訓練)和直接訓練(攝食訓練)。
  不用食物、只是針對吞嚥功能障礙所進行的間接訓練(基礎訓練),和應用食物,通過調整進食的體位及食物性狀,並指導應用輔助吞嚥動作等改善吞嚥功能的直接訓練(攝食訓練)。
  (一)間接訓練
  間接訓練從預防廢用性功能低下、改善吞嚥相關器官的運動及協調動作入手,為經口腔攝取營養做必要的功能性準備。由於間接訓練不使用食物,安全性好,因此適用於從輕度到重度的各類吞嚥困難患者。間接訓練一般先於直接訓練進行,直接訓練開始後仍可並用間接訓練。常用的間接訓練方法有:
  (1)口脣閉鎖練習:口脣運動訓練可以改善食物或水從口中漏出。讓患者面對鏡子獨立進行緊閉口脣的練習。對無法主動閉鎖口脣的患者,可予以輔助。當患者可以主動閉攏口脣後,可讓患者口內銜以系線的大鈕釦,治療師牽拉系線,患者緊閉口脣進行對抗,儘量不使鈕釦脫出。其他練習包括口脣突出與旁拉、嘴角上翹(作微笑狀)、抗阻鼓腮等。
 (2)下頜運動訓練:可促進咀嚼功能,做盡量張口,然後鬆弛及下頜向兩側運動練習。對張口困難患者,可對痙攣肌肉進行冷刺激或輕柔按摩,使咬肌放鬆;通過主動、被動運動讓患者體會開合下頜的感覺。為強化咬肌肌力,可讓患者做以臼齒咬緊壓舌板的練習。

  (3)舌的運動訓練:可以促進對食丸的控制及向咽部輸送的能力。可讓患者向前及兩側盡力伸舌,伸舌不充分時,可用紗布裹住舌尖輕輕牽拉,然後讓患者用力縮舌,促進舌的前後運動;通過以舌尖舔吮口脣周圍,練習舌的靈活性;用壓舌板抵抗舌根部,練習舌根抬高等。
  (4)冷刺激(ice-massage):冷刺激能有效地強化吞嚥反射,反覆訓練,可使之易於誘發且吞嚥有力。將冰凍棉棒蘸少許水,輕輕刺激軟顎、顎弓、舌根及咽後壁,然後囑患者做吞嚥動作。如出現嘔吐反射即應終止刺激;如患者流涎過多,可對患側頸部唾液腺行冷刺激,3次/日,10分鐘/次,至面板稍發紅。
  (5)構音訓練:吞嚥困難患者常伴有構音障礙,通過構音訓練可以改善吞嚥有關器官的功能。
     (6)聲帶內收訓練:通過聲帶內收訓練,改善聲帶閉鎖功能,有助於預防食物進入氣管。
  (7)咳嗽訓練:吞嚥困難患者由於肌力和體力下降、聲帶麻痺,咳嗽會變得無力。強化咳嗽有利於排出吸入或誤咽的食物,促進喉部閉鎖。
  (8)促進吞嚥反射訓練:用手指上下摩擦甲狀軟骨至下頜下方的面板,可引起下頜的上下運動和舌部的前後運動,繼而引發吞嚥。此方法可用於口中含有食物卻不能產生吞嚥運動的患者。

  (二)直接訓練
  直接訓練的適應證是:患者意識狀態清醒、全身狀態穩定、能產生吞嚥反射、少量吸入或誤咽能通過隨意咳嗽咳出。
  (1)體位:由於口腔期及咽期同時存在功能障礙的患者較多,因此開始訓練時,應選擇既有代償作用且又安全的體位。開始可先嚐試30o仰臥、頸部前傾的體位。該體位可利用重力使食物易於攝入和吞嚥;頸部前傾可使頸前肌群放鬆,有利於吞嚥。偏癱患者應將患側肩背部墊高,護理者於健側餵食。
  (2)食物的選擇:一般容易吞嚥的食物具有下述特徵:
  ①柔軟、密度及性狀均一;
  ②有適當的黏性、不易鬆散;
  ③易於咀嚼,通過咽及食道時容易變形;
  ④不易在粘膜上滯留等。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飲食習慣進行選擇,兼顧食物的色、香、味等。
  (3)一口量:即最適於患者吞嚥的每次餵食量。一口量過多,食物易從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滯留,增加誤咽的危險;一口量過少,則難以觸發吞嚥反射。應從小量(1 - 4 ml)開始,逐步增加,掌握合適的一口量。
  (4)調整進食速度:指導患者以較常人緩慢的速度進行攝食、咀嚼和吞嚥。一般每餐進食的時間控制在45分鐘左右為宜。
  (5)咽部滯留食物的去除法:可訓練患者通過以下方法去除滯留在咽部的食物殘渣。①空吞嚥:每次吞嚥食物後,再反覆做幾次空吞嚥,使食丸全部嚥下,然後再進食;②互動吞嚥:讓患者交替吞嚥固體食物和流食,或每次吞嚥後飲少許水(1 C 2ml),這樣既有利於激發吞嚥反射,又能達到去除咽部滯留食物的目的;③點頭樣吞嚥:頸部後仰時會厭谷變窄,可擠出滯留食物,隨後低頭並做吞嚥動作,反覆數次,可清除並嚥下滯留的食物。④側方吞嚥:梨狀隱窩是另一處吞嚥後容易滯留食物的部位,通過頦部指向左、右側的點頭樣吞嚥動作,可去除並嚥下滯留於兩側梨狀隱窩的食物。
  二、直接訓練的注意事項
  攝食直接訓練措施即進食時採取的措施,包括調整進食體位和姿勢、食物的形態、食團入口位置、食物性狀、一口量、進食速度、吞嚥輔助手法及進食時提醒、進食環境等,並注意進食前後清潔口腔、排痰。
  (一)體位及姿勢
  培養良好的進食習慣關重要。最好定時、定量,能坐起來不要躺著,能在餐桌上不要在床邊進食。
  但由於口腔階段及咽腔階段同時存在功能障礙的患者較多,因此進食的體位應因人因病情而異。開始訓練時應選擇既有代償作用且又安全的體位。對於不能坐位的患者,一般至少取軀幹300f印臥位,頭部前屈,偏癱側肩部以枕墊起,餵食者位於患者健側。此時進行訓練,食物不易從口中漏出、有利於食團向舌根運送,還可以減少向鼻腔逆流及誤咽的危險。頸部前屈也是預防誤咽的一種方法,因為仰臥時頸部易呈後屈位,使與吞嚥活動有關的頸椎前部肌肉緊張、喉上抬困難,從而容易發生誤咽。
  對於許多不同型別吞嚥障礙患者,使用改變進食的姿勢可改善或消除吞口因誤吸症狀。改變進食的姿勢其原理是在吞嚥食團時,讓患者的頭部或身體改變某種姿態即可解除吞嚥障礙的症狀。1.頭頸部旋轉 頭頸部向患側旋轉可以關閉該側梨狀窩,食團移向健側,並且有利於關閉該側氣道。頭部前傾並向患側旋轉,是關閉氣道最有效的方法。適用於單側咽部麻痺(單側咽部有殘留)患者。
  側方吞嚥 頭部向健側側傾,使食團由於重力的作用移向健側,同時,該側梨狀窩變窄,擠出殘留物,對側梨狀窩變淺,咽部產生高效的蠕動式運動,可去除殘留物。頭部向患側側傾,可使患側梨狀窩變窄,擠出殘留物。適用於一側舌肌和嚥肌麻痺(同側口腔和咽部有殘留)患者。
  低頭吞嚥 採取頸部儘量前屈姿勢吞嚥,可將前咽壁向後推擠,對延遲啟動咽部期吞嚥、舌根部後縮不足、呼吸道人口閉合不足患者是一個較好的選擇。在這種姿勢下吞嚥的作用是:①使會厭谷的空間擴大,並讓會厭向後移位,這樣避免食物溢漏人喉前庭,更有利於保護氣道;②收窄氣管人口;③咽後壁後移,使食物儘量離開氣管人口處。適用於咽部期吞嚥啟動遲緩(食團已過下頜,咽部吞嚥尚未啟動)患者。(陳長安,真性球麻痺患者,明顯吞嚥障礙)
  從仰頭到點頭吞嚥 頸部後屈時會厭谷變得狹小,殘留食物可被擠出,接著,頸部儘量前屈,形狀似點頭,同時作空吞嚥動作,可改善舌運動能力不足以及會厭谷殘留。適用於舌根部後推運動不足(會厭谷殘留)患者。
  頭部後仰 頭部後仰時,由於重力的作用,食物易通過口腔至舌根部。適用於食團口內運送慢(舌的後推力差)者。訓練時,指導患者將食物咀嚼並混合成食團後,頭部即刻後仰併吞咽。頭頸部的前傾和後仰能解決食團在口腔內的保留及運轉,若食團轉運至咽部仍不能觸發吞嚥時,應教會患者隨意關閉氣道。
  空吞嚥與互動吞嚥 當咽部已有食物殘留,如繼續進食,則殘留積累增多,容易引起誤咽。因此,每次進食吞嚥後,應反覆作幾次空吞嚥,使食團全部嚥下,然後再進食。適用於咽收縮無力(殘留物分佈全咽)患者。亦可每次進食吞嚥後飲極少量的水(1~2ml),這樣既有利於刺激誘發吞嚥反射,又能達到除去咽部殘留食物的目的,稱為“互動吞嚥”。
  (二)食物的性狀和黏稠度
  根據食物的性狀,一般將食物分為三類,即流質如水、果汁等;半流質如米湯、羹等、糊狀如米糊、芝麻糊等;半固體如軟飯、固體如餅乾、堅果等。食物的性狀應根據吞嚥障礙的程度及階段,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來選擇。容易吞嚥的食物特點是密度均勻、黏性適當、不易鬆散、通過咽和食管時易變形且很少在黏膜上殘留。臨床實踐中,應首選糊狀食物,因為它能較滿意地刺激觸、壓覺和唾液分泌,使吞嚥變得容易。此外,還要兼顧食物的色、香、味及溫度等。根據吞嚥障礙影響吞嚥器官的部位,因地制宜地選擇適當食物,並進行合理配製,可使用食物加稠劑調節食物的性狀。
  食物鬆散或者液體稠度不夠,可用醫用食物“增稠劑”(如奧特順咽),調製為不同程度的糊狀物,使食物順滑成團,不易鬆散、殘留。醫用食物“增稠劑”――奧特順咽,無色無味,不新增過多糖、鹽等成分,更適合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中老年慢病患者,既達到調和符合改善吞嚥障礙進食的食物,又不影響原發疾病。
  (三)食團在口中位置
  進食時應把食物放在口腔最能感覺食物的位置,且能最適宜促進食物在口腔中保持及輸送。最好把食物放在健側舌後部或健側頰部,這樣有利於食物的吞嚥。這種做法不僅適合部分或全部舌、頰、口、面部有感覺障礙的患者,也適合所有面舌肌肉力量弱的患者。
  (四)一口量及進食速度
  一口量,即最適於吞嚥的每次攝食入口量。一般正常人每口量:流質1 - 20ml,果凍5~7 ml,糊狀食物3~5ml,肉團平均為2mlo對患者進行攝食訓練時,如果.一口量過多,食物將從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殘留導致誤吸;過少,則會因刺激強度不夠,難以誘發吞嚥反射。一般先以少量試之(流質1~4 ml),然後酌情增加。為防止吞嚥時食物誤吸人氣管,可結合聲門上吞嚥法訓練,以使在吞嚥時聲帶閉合更好後再吞嚥,吞嚥後緊接咳嗽,可除去殘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殘渣。為減少誤吸的危險,應調整合適的進食速度,前一口吞嚥完成後再進食下一口,避免兩次食物重疊人口的現象。另外,還要注意餐具的選擇,應採用邊緣鈍厚、匙炳較長、容量約5~l0ml的匙羹為宜,便於準確放置食物及控制每匙食物量。
  食團的大小和進食速度對某些患者能否順利吞嚥有一定影響。某些延遲啟動咽部期吞嚥或咽縮肌無力的患者常需2~3次吞嚥才能將食團嚥下,如食團過大、進食速度過快,食物容易滯留於咽部併發生誤吸,因此,咽縮肌無力的患者慎用或禁用大食團。另外,根據患者吞嚥功能情況,指導患者改變和適應飲食習慣,速度過快,提醒放慢,以防誤咽。
  (五)進食時提醒
  進食時提醒以促進患者的吞嚥,幫助患者減少吸入的危險。主要有以下五種方法:
  語言示意 例如照顧者在患者邊進食邊說“吞”提醒患者。
  手勢示意 例如照顧者指著自己的嘴脣以提醒患者在吞嚥期保持嘴脣閉緊。
  身體姿勢示意(physical cues) 例如使用下巴和頭的支撐器以提醒患者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
  文字示意 利用文字給患者和照顧者提供不斷的提醒注意預防併發症。
  食物的味道和溫度示意 冷覺可刺激觸發吞嚥反射,而熱的液體可提醒患者慢慢吸吮液體。
  (六)進食環境
  通常,進食和吞嚥是一種常規的日常活動,並不需要更多的思考。然而,存在吞嚥問題的患者則需要加以注意以便促進吞嚥和防止誤吸。因此,吞嚥困難患者在安靜環境下進食,避免分心是非常重要的。在進餐時講話會使患者忘記吞嚥動作,從而影響吞嚥。
  (七)進食前後清潔口腔、排痰
  正常人每兩分鐘左右會自然產生吞嚥一次,把口腔及咽部分泌物吞人食管處理,進食後,口腔及咽部如有殘留物會有異物感,能反射性咳出及清除,而吞嚥障礙患者口腔及咽部感覺、反射差,環嚥肌功能障礙患者唾液無法進入食管,通常容易流進呼吸道;進食後殘留在口腔及咽部的食物容易隨呼吸進入呼吸道,導致進食後潛在性的肺部感染。因此,進食前後口腔與咽部的清潔對於吞嚥障礙患者預防肺部感染是一項重要措施。
  口、咽癌患者因放射線治療破壞了唾液腺,導致唾液分泌不足而口乾、口腔潰瘍、蛀牙等症狀。因此,患者用清水或漱口水漱口,保持口腔溼潤和清潔,以改善上述症狀。在進食過程中,應用互動吞嚥,可清理殘留物。
  對於分泌物異常增多患者,在進食前需清理分泌物,才進食,進食過程中如分泌物影響吞嚥,也需清理,以保持進食過程順暢。
  三、間接訓練與直接訓練的效果比較
  吞嚥障礙患者情況比較嚴重時,一般只接受間接訓練,等符合直接訓練的適應證時(患者意識狀態清醒、全身狀態穩定、能產生吞嚥反射、少量吸入或誤咽能通過隨意咳嗽咳出),才開始接受直接訓練,進而拔除鼻胃管。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