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障礙是一種擾亂你生活的精神疾病,它可能影響你的全身,從情緒體驗到軀體感受,造成思維、情緒、行為和自我感知方式諸多方面發生改變。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中,以下現象時時出現,但大多時候我們或司空見慣、或熟視無睹,但忽視的後果是帶來了社會功能的損害和生活質量的下降。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盧衛紅
一段時間內:
我的心情幾乎每一天都很壓抑、低落,或感覺麻木、開心不起來,或極易傷感,或常泣不成聲。
我對學習、工作失去了熱情,不得不強迫自己完成該做的事情。對平時視為很重要的事情漠不關心,甚至一樁小事情也成為了負擔。我還感覺到自己很疲勞,整天渾渾噩噩。
我常常感到胸悶、心慌,胃口不好。也常常覺得自己頭、肩、背、腰等許多部位疼痛難受,去醫院檢查也常常查不出原因 。
我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我想離開這個世界EEE
春秋戰國時期,已認識到人們內心的抑鬱體驗,《左傳》中便有關於楚國重子伐吳失敗遭國人怪罪後內心憂鬱,最終患“心疾”而亡的記載 。
秦漢時期《黃帝內經》對病理性抑鬱的表現和病理病機逐漸有了系統的認識:在對體質或器官功能改變的理解基礎上,認為“木形”體質是抑鬱的人格基礎,臟腑功能失調則是抑鬱的內因。書中雖無“抑鬱”詞樣,但有大量諸如“悲、憂”等同義語用於描述抑鬱現象。如內經《靈樞ž本神》雲:“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i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脾藏意,憂愁太過且長期不能解除,就會傷意。意被傷,就會使人感到心胸苦悶煩亂,並出現手足舉動無力等症狀;再進一步發展,到了毛髮憔悴凋零,皮色枯槁無華,就會在春季木旺的時候受克而死亡)。
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
木形人體質特點:膚色蒼色,頭小,面長,兩肩廣闊,背部挺直,身體小弱,手足靈活。
火形人體質特點:面板赤色,脊背肌肉寬厚,臉形瘦尖,頭小,肩背髀腹勻稱,手足小,步履穩重,性情急。
土形人體質特點:面板黃色,面圓,頭大、肩背豐厚,腹大,大腿到跳脛部都生得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全身上下都很勻稱,步履穩重
金形人體質特點:體形比較瘦小,但肩背較寬,方形臉,鼻直口闊,四肢清瘦,動作敏捷,膚色較白
水形人體質特點:體型比較胖,偏矮,頭較大,腮部較寬,腹部較大,膚色偏黑,腰臀稍大,手指短,發密而黑,怕寒喜暖
魏晉至元代,中醫多將病理性抑鬱歸於“虛勞病”的範疇,將其病理機制解釋為“五臟虧虛”,此時尚無有關抑鬱障礙概念的專病名詞
明清以後,我國中醫學對抑鬱障礙的認識已經較為成熟,主要標誌是在疾病分類診斷上的完善。雖然較早時期的中醫學家將病理性抑鬱統一歸於類似現代精神障礙的情志病,如最早有關情志病的記載和“鬱證”一詞均出自《黃帝內經》,但“鬱證”這一最接近當代抑鬱障礙概念的醫學名稱直至明代才被正式作為一種疾病名稱使用。《景嶽全書》對病理性抑鬱現象的系統性描繪深為後人所稱道,Arthur Kleinman即認為該著作是最早的從技術上把抑鬱症定義為詳細的臨床類別並且把它從概念上發展為一個獨立的疾病類別的文獻 。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悲恐” 。“肝志在怒,心志在喜,脾志在思,肺志在悲,腎志在恐” 。
思慮過度、肝氣鬱結,則造成情志不舒、氣積鬱滯,而致“鬱證”。鬱者,是結而不通之意,鬱證,屬臨床常見的情志病
情志病由情志失調引起,情志有七種:喜怒憂思悲恐驚,分別對應五臟:心――喜,肝――怒,脾――思,肺――憂、悲,腎――恐、驚。七情過度引起的就是情志病。包括:⑴因情志刺激而發的病證,如鬱證、癲、狂等;⑵因情志刺激而誘發的病證,如胸痺、真心痛、眩暈(高血壓病)等身心疾病;⑶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異常表現的病證,如消渴、惡性腫瘤、慢性肝膽疾病等,大都有異常的情志表現,並且其病情也隨其情緒變化而有相應的變化
明代醫家虞摶(公元1438-1517年)在其所著《醫學正傳》中首引鬱症作為病名。關於鬱症的論述很多,其中較全面和深刻的認識是明代醫家張景嶽(公元1563-1640)。張景嶽認為《內經》中有關五行之鬱與情志之鬱屬於兩個概念,其《景嶽全書•鬱證》中指出:“凡五氣之鬱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鬱也。至若情志之鬱,則總由乎心,此因鬱而病也” 。明確提出,所謂“五氣之鬱”是由於各種病因致使臟腑功能失調,而導致人體氣血津液等淤滯不通,是因病而鬱。而“情志之鬱”則是因情志的抑制憂鬱,而導致一些軀體症狀的出現,則屬因鬱而病 。“悲憂驚恐而致鬱者,總皆憂鬱之類,蓋悲則氣消,憂則氣沉,必傷脾肺。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必傷肝腎,此其慼慼悠悠,精氣但有消索,神志不振,心脾日以耗傷”,可謂是對抑鬱障礙臨床表現的絕佳描寫。
張景嶽還創造性的對鬱證進行了臨床分類,認為鬱證有怒、思、憂三種亞型:
怒鬱型:過度憤怒所致的“怒鬱”、
思鬱型:過度思考所致的“思鬱”
憂鬱型:過度憂慮所致的“憂鬱”, “憂鬱”的描述也較為接近於西方醫學所稱的“憂鬱症(melancholia)”
《內經》提出“五鬱”之發可致民病,次天之鬱。具臨床意義的鬱證主要指由情志不舒、氣積不暢而引起的情緒抑鬱、思緒不寧、悲傷善哭、胸脅脹痛、咽中異物梗阻等多種症狀。中醫理論認為,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過度發生,會造成氣血執行不暢,臟腑功能失和,產生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情恍惚,急躁易怒、脅肋脹痛,食慾不振、大便祕結,情緒低落、思維遲鈍。或有自殺念頭,或出現失眠、頭痛、胸痛、腰背痛等症狀。
中醫認為抑鬱症的發病機理主要是思慮過度導致肝失疏洩,脾失健運,心失所養,腎精虧虛,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元神失養。病位在腦,涉及心、肝、脾、腎多髒。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