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喝涼水也長膘,而有人整天喝油都不肥;有的人動不動生病,而有的人好像百病不侵。這些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實際上多半是不同的體質差異造成的。
什麼是體質?體質一般分為幾種?一個人的體質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如何養護自己的體質?
非藥物經典養生法,以中醫九種體質的特徵、形成、原因、易感疾病、養生原則等為辯證基礎,採用生機飲食養生、營養免疫養生、經典經絡養生和經典身心養生四大技術,進行個性化調理,全面提供環境支援、技術方案和專家指導,最終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中醫九種體質簡要:
平和體質
特徵:睡眠好、性格開朗,社會和自然適應能力強。
重點人群:男性多於女性。年齡越大,平和體質的人越少。
患病傾向:不愛得病。
調養方式:多吃五穀雜糧、蔬菜瓜果,少食過於油膩及辛辣之物。
適宜運動:年輕人可選擇一些強度大的運動比如跑步、打球,老年人則適當散步、打太極拳.
氣虛體質
特徵:說話沒勁,經常出虛汗,容易呼吸短促,經常疲乏無力,這就是氣虛體質。這種人一般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比較膽小,不愛冒險。
重點人群:氣虛體質者多分佈在西部、東部地區,沒有工作的人、學生和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容易氣虛。
患病傾向:容易感冒,生病後抗病能力弱且難以痊癒,還易患內臟下垂比如胃下垂等。
調養方式:多吃有益氣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黃豆、白扁豆、雞肉、泥鰍、蘑菇 .大棗、桂圓、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氣作用的食物,如檳榔、空心菜、生蘿蔔等。
適宜運動:以柔緩運動,散步、打太極拳等為主,不宜做大負荷運動和出大汗的運動,忌用猛力和長久憋氣,平時可按摩足三裡穴。
溼熱體質
特徵:臉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還容易生粉刺、瘡癤,一開口就能聞到異味,容易大便黏滯不爽,小便發黃,性格多急躁易怒。
重點人群:喜歡吃煎炸燒烤等食物或嗜好菸酒的人群。
患病傾向:瘡癤、黃疸等病。
調養方式:飲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綠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藕、西瓜等,少食辛溫助熱的食物,應戒除菸酒。
適宜運動:適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鍊,如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
陰虛體質
特徵:怕熱,經常感到手腳心發熱,面頰潮紅或偏紅,面板乾燥,口乾舌燥,容易失眠,經常大便乾結,外向好動,性情急躁。
重點人群:在多風、乾燥、強紫外線輻射的地區容易產生這種體質的人。
患病傾向:易患咳嗽、乾燥綜合徵、甲亢等。
調養方式: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比如瘦豬肉、鴨肉、綠豆、冬瓜、芝麻、百合等。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蔥、蒜、葵花子等性溫燥烈的食物。
適宜運動:適合做中小強度、間斷性的身體鍛鍊,可選擇太極拳、太極劍等。平時多聽一些曲調舒緩、輕柔、抒情的音樂,防止惱怒。
氣鬱體質
特徵:多愁善感、憂鬱脆弱。身體比較瘦,經常悶悶不樂,無緣無故地嘆氣,容易心慌、失眠。
重點人群:該體質的人多是年輕人,而且女性明顯多於男性。
患病可能:失眠、抑鬱症、神經官能症等。
調養方式:多吃小麥、蒿子杆、蔥、蒜、海帶、海藻、蘿蔔、山楂等具有行氣、解鬱、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
適宜運動:較大量的運動鍛鍊,如跑步、登山、游泳、武術等。另外,要多參加集體性的運動,解除自我封閉狀態。
陽虛體質
特徵:手腳發涼,不敢吃涼的東西。性格多沉靜、內向。
重點人群:東北地區多見,可能與東北寒燥的天氣有關,女性明顯多於男性。長期偏嗜寒涼食物也會形成這種體質。
患病傾向:水腫、腹瀉等。
調養方式:多吃甘溫益氣的食物,比如牛羊狗肉、蔥、姜、蒜、花椒、鱔魚、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涼食物如黃瓜、藕、梨、西瓜等。
適宜運動:舒緩柔和的運動,如慢跑、散步、打太極拳、做廣播操。
痰溼體質
特徵:腹部鬆軟肥胖,面板出油,汗多,眼睛浮腫,容易睏倦。性格溫和穩重善於忍耐。
重點人群:喜歡吃甜膩食物、不愛運動愛睡覺、生活安逸的中老年人,男性多。
患病傾向:易患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
調養方式:飲食清淡為原則,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膩的食物,可多食蔥、蒜、海藻、海帶、冬瓜、蘿蔔、金橘、芥末等食物。
適宜運動:平時多進行戶外活動,經常晒太陽或進行日光浴,長期堅持運動鍛鍊。
血瘀體質
特徵: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眼睛經常有紅絲,面板常乾燥、粗糙,常常出現疼痛,容易煩躁,健忘,性情急躁。
重點人群:南方人、腦力工作者,女性多見。
患病傾向:出血、中風、冠心病等。
調養方式:可多食黑豆、海藻、海帶、紫菜、蘿蔔、胡蘿蔔、柚、山楂、醋等具有活血、散結、行氣、疏肝解鬱作用的食物,少食肥豬肉等。
適宜運動:太極拳、太極劍、舞蹈、步行等。保健按摩可使經絡暢通,起到緩解疼痛、穩定情緒、增強人體功能的作用。
特稟體質(過敏體質)
特徵:對花粉或某種食物、植物過敏。
患病傾向:藥物過敏、花粉症、哮喘等過敏性疾病。
調養方式:飲食宜清淡,少食蕎麥、蠶豆、牛肉、鵝肉、鯉魚、蝦、蟹、茄子、酒、辣椒、濃茶、咖啡等辛辣之品,腥羶發物及含致敏物質的食物。
適宜運動: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鍛煉,避免情緒緊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