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屬於祖國醫學外感病範疇,以噴嚏,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咳嗽等為主要特徵。是感受風邪而成病,所以又叫傷風。本病多由體質虛弱,生活失調,或因氣候突變,衛外機能不固,風邪病毒侵襲肌體所致。正如《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因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在正常情況下,脾肺無損虧,則氣衛於外,血營於中,雖有風而不能為害。唯脾虛而肌肉不充,肺虛而衛外不固,則風邪乘虛而入,遂成我們常說的感冒了。
風邪雖為感冒之首因,但由於時節氣候的不同,又有風寒、風熱之別;夾署夾溼夾燥之異,又由於稟賦體質不同,又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感冒之不同。感冒一證,是常見多發病。正如《九靈山房集》所說:“風為百病之始,而春為溫風,夏為陽風,秋為涼風,冬為寒風。風者也•天地之氣也。”因風四季皆有,又常挾其他外邪致病,為外感病邪傷人之先導。中醫對於外感病,既要審其因,又要分其證,審其因者風也,寒也,分其證也:虛也,實也。這樣辨證分型論治較優越。體現中醫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因此探討感冒的辨證論治,對指導臨床實踐有較大意義,筆者就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如下。
一、風寒:
臨床表現:惡寒重,發熱輕,口不渴,無汗,頭痛,鼻塞流涕,苔薄白,脈浮。
治療方法:辛溫解表。
處方用藥:風寒輕症蔥鼓湯或連須蔥白湯。風寒重症用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川芎,薄荷,柴胡,前胡,桔梗,枳殼,茯苓,甘草,生薑。
二、風熱:
臨床表現:發熱重,微惡寒,口渴,咽喉腫痛,咳嗽,咯黃痰,苔薄黃,脈浮散。
治療方法:辛涼解表,宣肺清熱。
處方用藥:桑菊飲(桑葉,菊花,連翹,薄荷,杏仁,桔梗,蘆根,生甘草。)或銀翹散(銀花,連翹,荊芥穗,淡豆鼓,薄荷,牛蒡子,桔梗,生甘草,竹葉,鮮蘆根)。
三、挾溼:
臨床表現:惡寒,身熱不暢,頭脹如裹,鼻塞,身睏倦,關節疼痛,口不渴,苔白膩。
治療方法:解表祛寒,疏風祛溼。
處方用藥:羌活勝溼湯:(羌活,獨活,藁本,防風,川芎,蔓荊子,炙甘草。)
如表溼入裡,可見發熱,惡寒,胸悶,胃脘不適,嘔吐,腸鳴,腹瀉,舌苔白膩,頗似“胃腸型感冒”,治宜解表化溼,和中理氣,方用藿香正氣散(藿香,紫蘇,白芷,桔梗,白朮,厚朴,半夏曲,
大腹皮,茯苓,陳皮,甘草。)加減,如中等度發熱,肢倦,胸腹煩悶,舌苔白膩或微黃,脈濡細,用達原飲(檳榔,厚朴,草果,黃芩,知母,芍藥,甘草。)加減即可。
四、挾署:
臨床表現:身熱無汗,心煩口渴,胸悶納差,小便短赤,舌苔黃膩。
治療方法:祛署解表,清署利溼和中。
處方用藥:香薷散加減用藥:(香薷,厚朴,白扁豆,藿香,佩蘭)。
五、挾燥:
臨床表現;外感涼燥,頭痛惡寒,咳嗽痰少而粘,或乾咳無痰,鼻塞咽乾,咽癢,苔白舌紅,脈弦。
治療方法:輕宣涼燥,宣肺化痰。
處方用藥:杏蘇散加減(蘇葉,杏仁,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殼,陳皮,甘草,生薑,大棗。)
六、氣虛: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頭痛鼻塞,肢體痠痛,胸隔憋悶,咳嗽有痰,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舌苔白膩,脈浮且無力。
治療方法:益氣解表,散風除寒。
治療方藥:人蔘敗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人蔘,甘草。)也用根據辨證選用參蘇飲,補中益氣 湯,玉屏風等加減治療。
七、血虛:
臨床表現:陰血虧虛,感受外邪,或失血之後,感受風寒,症見頭痛身熱,惡寒,無汗,口乾,面色不華,脣甲色淡,頭暈心悸,色紅苔少,脈浮細。
治療方法:養血解表。
治療方藥:蔥白七味飲(蔥白,葛根,豆鼓,麥冬,生地,生薑)。
八,陰虛:
臨床表現:陰虛之體,感受外邪,症見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微汗,頭暈心煩,口渴咽乾,手足心熱,乾咳少痰,舌紅,脈細數。
治療方法:滋陰解表。
治療方藥:加減葳蕤湯(玉竹,生蔥白,桔梗,白芨,淡豆鼓,薄荷,紅棗)
九、陽虛:
臨床表現:肌體陽虛,感受風寒,症見身熱,惡寒重,頭痛身痛,無汗或自汗,面白,四肢不溫,舌淡胖苔白,脈沉無力。
治療方法;助陰解表。
治療方藥: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加減或再造散加減(黃芪,人蔘,桂枝,熟附,細辛,羌活,防風,川芎,芍藥,炙 生薑,大棗,甘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