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對於診斷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有重要價值,價格經濟實惠,快捷方便無創傷,可以定位。可以評估心梗是那一支動脈阻塞導致的,用以評估這支動脈阻塞程度是完全閉塞、還是部分阻塞,或者說是狹窄的可能性;從而判定是立刻進行介入還是採取抗凝治療方法。
一、病理性Q波一般意義
1、Q波寬度≥0.04s;
2、Q波振幅大於同導聯R波的1/4;
3、不該出現Q波的導聯上出現了Q波。不該出現Q波導聯出現電靜止區域有:
(1)aVL導聯Q波幅度>1/2R,下壁Q波幅度>60%R;
(2)Q波時間>0.02s,幅度>1/4R;
(3)V1、V2導聯出現q波;
(4)V1、V2導聯出現QS。傳統意義上的Q波診斷標準,是對出現病理性Q波的MI的診斷,既然夠標準化那麼也就不難診斷。
與此同時對於不夠標準的又該怎樣診斷呢?沒有出現Q波的又沒有症狀、有了症狀而沒有Q波等無Q波的MI呢?因此,在傳統意義病理Q波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等位性Q波的概念。
二、非MI性疾病所致的Q波或類似等位性Q波
又稱假性MI。非MI性Q波是指MI以外的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異常Q波。多見於Ⅱ、Ⅲ、aVF、V1~V3等導聯,發生機制可能與心電軸偏移、心臟轉位、心臟激動傳導途徑異常、急性心肌缺血損傷、侷限性的電靜止、纖維化或其他成分代替心肌、室間隔肥厚及自主神經或間接刺激等有關,但不是MI導致的病理性Q波或等位性Q波。
常見的非MI性疾病有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挫傷、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硬皮病、澱粉樣變性、原發性或轉移性心臟腫瘤、肥厚性心肌病、左心室肥厚、右心室肥厚、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大量心包積液、左束支傳導阻滯、左前分支傳導阻滯、右位心、左室假鍵索。
三、位置性Q波:又稱非病理性Q波
由於心臟位置不同及變化,正常人在某些導聯也可以出現超過正常標準的Q波,如aVL、Ⅲ、aVF、V1、V2等導聯出現QS型或QR型(Q波時限≥30ms,振幅≥1/4R)稱為心臟位置性Q波。其心電圖表現是:Ⅰ、aVL、V5、V6導聯,當QRS波群初始向量與額面電軸接近90°,QRS波群的初始向量與aVL導聯幾乎垂直,可投影在aVL導聯的負側,使QRS波群呈QS型,偶呈Qr型屬於一種正常變異,此種情況總伴有P波和T波的倒置,Ⅰ和V5、V6導聯無Q波,不伴有ST段的改變。Ⅱ、Ⅲ、aVF導聯:Ⅲ導聯與QRS波導聯軸大致垂直時,心臟位置稍有變化即可形成Q波,故Ⅲ導聯Q波大多數是正常的,此時應再結合ST-T變化及Ⅱ、aVF導聯的Q波綜合分析。V1、V2導聯:在右胸前大部分位置應該能記錄到Q波,其邊緣接近於V1導聯的部位,因此該電極位置稍有變動即可在V1導聯記錄Q波或QS波。
正常變異:有肥胖、雞胸等導致心臟位置的改變。位置性Q波不屬於病理性Q波,其不是因MI或其他器質性疾病引起,無病理性意義。但臨床上確實有人對此瞭解不深而診斷為“病理性Q波”,成為“醫源性MI”,甚至失去工作能力。
四、人為性Q波
1、操作的不規範性及識圖的失誤,記錄電壓的過於衰減導致QRS波起始部的小r波的無法辨認而誤認為q波,反之應有的小q波的丟失而出現漏診甚至延誤病情。
2、操作性失誤,左右手接反,左胸與右胸的辨錯,就會出現病理性Q波或者等位性Q波,導致誤診。至今,常規心電圖是臨床上應用最廣的一項無創性檢查技術,是診斷MI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之一。Q波的鑑別與診斷十分重要。目前鑑別異常Q波方法除了心電圖檢查操作技術經驗外,還需結合病史化驗、臨床表現及必要的心臟超聲、頭胸導聯心電圖等無創性檢查,進一步還可做冠狀動脈造影等有創性檢查。作為臨床心電圖檢查者如能正確區別病理性Q波、等位性Q波、非梗死性疾病Q波、位置性Q波及消除人為性Q波,就會減少醫源性Q波的診斷。特別是等位性Q波結合ST-T改變,臨床表現及化驗檢查會使患者得到早期MI的干預治療。對於非梗死性疾病所致Q波的辨認,有利於治療原發病。避免人為性Q波的出現導致的臨床誤診,避免病理性Q波的人為的消失而延誤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