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分為左右兩葉,“肝葉萎縮”是指B超或CT檢測,肝葉體積縮小,如果整個肝臟體積縮小,則屬於傳統醫學的“鼓脹”,現代醫學定性為“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引起肝臟損害,肝臟呈進行性、瀰漫性、纖維性病變。具體表現為肝細胞瀰漫性變性壞死,繼而出現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結節狀再生,這三種改變反覆交錯進行,結果肝小葉結構和血液迴圈途徑逐漸被改建,使肝變形、變硬而導致肝葉萎縮。
肝葉萎縮多是因為肝臟缺血和膽管堵塞的疾病,最常見的如肝內膽管結石導致肝葉萎縮。部分患者肝臟硬化,肝臟結構破壞,重建也可以引起肝葉萎縮。
以下疾病也都是導致肝葉萎縮的病因:
1、營養不良性肝硬化
營養不良性肝硬化是由於長期營養缺乏引起的。導致營養不良的原因,除個別患者由於攝入不足外,多數是由於其他疾病限制了食物的攝入和吸收,如小腸旁路手術後。
2、肝硬化
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覆作用形成的瀰漫性肝損害。臨床上早期由於肝臟功能代償較強,可無明顯症狀;後期則有多系統受累,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並常出現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癌變等嚴重併發症。肝硬化在我國以20~50歲的男性多見,青壯年的發病多與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及某些寄生蟲感染有關。
3、缺血性肝炎
缺血性肝炎係指可逆性嚴重低血壓和低氧血癥導致肝小葉中央壞死,常由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肝外傷及心臟手術後,致心源性或低血容量性休克,特別是與休克後肝臟再灌注性損傷有關。臨床表現類似急性肝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ALT)持續顯著性升高,但無肝炎病毒感染及肝毒性藥到病除物的證據。
4、心原性肝硬化
心原性肝硬化,又稱之為“檳榔肝”。由於右心衰竭,靜脈迴流受阻,引起肝臟淤血,進而出現肝臟腫大,同時使肝細胞缺血得不到營養而壞死,導致肝臟纖維化及結節形成。 此病是心衰引起,改善心功能,可使肝臟疾病穩定而不發展。心原性肝硬化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反覆發作所致。長期淤血與缺氧,致使肝臟網狀纖維組織增生主要是肝小葉中央呈現星芒狀纖維化,纖維組織把肝小葉分割形成不規整細胞團,即假小葉形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