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外科 主任醫師 呂文平

  肝葉萎縮屬於傳統醫學的“鼓脹”,歷代醫家認為是由氣滯,血瘀,水蓄相互為患而形成。如清·何夢瑤《醫碥·腫脹》篇所說:“氣水血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氣滯而後血隨敗者,有先病血結而後見氣滯者,有先病水腫而血隨敗者,有先病血結而後水隨蓄者”。現代醫學認為肝葉萎縮是肝硬化失代償期,是肝硬化先腫大後縮小的一種必然病理結果。
  肝葉萎縮雖也出現在肝炎後期,但與肝腫大的病因病機則完全不同。
  一是素來肝腎陰虛,水不濟火,虛火上炎,肝體受爍而萎縮。故症見齦,鼻衄血,脣赤,心煩失眠,舌紅少苔或無苔,大便幹灼,脈弦細數。
  二是肝陰不足又受溼熱薰蒸,津液受爍,肝體失於滋濡養,故而逐漸萎縮。故症面色晦暗或鞏膜肌膚黃染,口苦或口乾,心煩易怒,尿黃便幹或軟溏,舌體瘦小,舌苔黃或黃膩。
  三是陰虛火旺或陰虛溼熱先導致肝臟萎縮,在治療過程中過用苦寒之品損傷胃陽,致使中宮不運,水溼內停,故B超或CT檢查呈肝葉萎縮,而臨床上卻無明顯的陰虛火旺或陰虛溼熱症狀。症見口脣乾燥,心煩失眠多夢,腹脹,腹水,舌胖大,苔白膩,大便溏薄或軟溏,脈濡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