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解體可影響到人類精神活動的各個方面,導致多種多樣的症狀或症狀組合,這些症狀或症狀的組合可構成一種獨立的疾病,或為抑鬱症、焦慮症等其它疾病的一部分症狀,也可作為一種疾病跟其它疾病共同存在(共病)。若為後一種情況,常常經治療後其它疾病好轉,但人格解體的症狀仍存在,因為人格解體通常較其它疾病難治療些,人格解體對藥物和電休克(MECT)治療大多不敏感。
還有一種情況,是抑鬱焦慮好轉後才出現明顯的人格解體的症狀,這是否跟服用或停用抗抑鬱藥物有關?還是疾病所帶來的感悟跟原有的三觀衝突太大?不得而知。
感覺系統是人格解體最常影響到的部位,典型的症狀有陌生感、不真實感、模糊感、虛空感等,還可以導致很多其它的症狀,這時更不易識別,通常都會誤診或漏診。
例如,當人格解體影響到外感覺(視覺、聽覺等)時,可導致:頭暈、覺走路不穩,怕跌倒,因為自然平穩的行走需要外感覺系統導航;當人格解體影響到本體感覺這類內感覺時,可導致走路飄浮感,如踩棉花,邁步不知遠近,落腳不知深淺,因為身體的平衡協調和穩準感需要肌肉、肌腱、韌帶和關節等深部結構正確並及時反饋位置資訊。曾有一個女孩來複診,她是焦慮症共病人格解體,我問她踩棉花感到底是怎樣的?她說每一腳踩下去是虛的,所以她故意每一腳都用力去踩踏實。
上面這個女孩2年前曾有一次輕度的踩棉花感發作,持續約2到3個月後自行好轉。這給了我們重要啟示,臨床上有不少人格解體患者在出現明顯的症狀之前常有1次甚至幾次不治自愈的輕度發作,若這時能給予重視,針對症狀背後的問題或原因進行早期干預,也許能阻止後面真正疾病的形成,但這需要在大眾普及關於人格解體的知識才有可能做到。人格解體一旦形成,治療就有難度。
目前這個女孩的診斷其實不難,因為她這次發作還有很明顯的非真實感,但還是漏診了。她的媽媽是位醫生,看了好幾家醫院,有針對她的抑鬱焦慮進行治療,也有針對她的踩棉花感進行診治,但主要是從器質性角度考慮,什麼檢查都做了,就是查不出原因。漏診的根本原因還是醫生對人格解體這種病不熟悉,沒有一個醫生就她的不真實感進行詢問。不真實感是人格解體最典型的症狀,只要一問她的不真實感,診斷的線索就來了。
頸椎病等壓迫脊髓、或脊髓癆等疾病損傷脊髓後索時,影響到本體感覺資訊的傳導,也可導致走路不穩,飄飄然不踏實、行走如踩棉花感(感覺性共濟失調)。如果是器質性的原因所致踩棉花感,較少誤診和漏診,體查和CT、MRI等檢查可發現。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