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祖國醫學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體惰”的記載,但是中醫對外傷性脊髓損傷論述歷代醫家都比較少,對非外傷性的脊髓損傷納入“痿病”的範疇,對其病因病機證候分類及治療原則等有較全面的闡述。外傷性截癱皆因脊髓損傷所致,脊髓的解剖與生理功能同古人描述的督脈相似,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經脊柱正中,直上頸項至頭顱,下達鼻柱到上脣繫帶處為止,和任脈相會。因此,根據祖國醫學臟腑經絡理論,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外傷體惰的病機為督脈損傷,督脈損傷,就會引起氣血逆亂,涉及手足三陽經,經脈阻滯不通,故“四肢懈惰”,不仁不用。如涉及足太陽膀胱經,可出現排尿功能障礙,如涉及手陽明大腸經,可出現大便功能失常。
目前針對脊髓損傷,中醫治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急性期的脊髓損傷,遵循“急則治其標” ,首先強調手法復位和外固定,恢復脊柱的連續性及穩定性。我國著名的整脊學的創始人韋以宗教授,其創立的脊柱四維彎曲體圓運動規律,脊柱圓筒樞紐學說、脊柱輪廓動力平行思四維平衡理論和椎曲論及其“理筋、調曲、練功”三大治療原則,對非手術治療的脊髓損傷有指導意義。
脊柱的連續性及穩定性恢復後,中醫則重視辨證論治、內外結合。包括內治法、外治法等。
1、內治法:截癱早期多為瘀血阻滯,經絡不通,宜活血化瘀,疏通督脈,疏筋壯骨,用活血祛瘀湯或補陽還五湯加減;若截癱已經2-3月後,多數脾腎陽虛,督傷絡阻,陽氣不能溫煦透達四末,治宜助陽補火,溫通經絡,用補腎溫脾湯;後期氣血兩虛,應以大劑補益之品,固本培元,方用壯陽健腎丸或健步虎潛丸〔91〕。
2、外治法:鍼灸是治療脊髓損傷一個重要手段。
電針:治療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所致的截癱效果是肯定的。對患者的感覺、運動功能、二便及性功能改善均有較好的療效。
專門針對脊髓損傷的特殊灸法:
①“隨年壯”灸法:是將傳統重灸“關元”法與“煉臍法”相結合並加以改良的一種灸法。隨年壯,最早見於《黃帝內經》,晉朝葛洪之、醫家陳延之,是提倡灸療的先驅之一,應用“隨年壯”。唐代至明清,《千金翼方》、《千金要方》、《聖濟總錄》、《外臺祕要》、《鍼灸資生經》等醫學要著中都作為重要內容被載入,其穴位豐富,涉及病種繁多,包括急救、內科雜病、外科疾病、婦科、男科、兒科疾病及精神症狀等。
“隨年壯”,灸法用語,指隨年齡的大小而決定艾灸的壯數,不同的年齡具有不同的體質、其陰陽氣血的盛衰及對灸療的耐受性不同,此種定量方法簡單、兼顧到個體差異,為灸療的量化提供了極佳的方案。
本灸法具有暖丹田、壯元陽、培元固本、補精益髓之功,目前主要治療中風、脊髓損傷、大小便控制不良及各種原因導致的腰痛,多有奇效。平素健康人應用可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益壽延年。
②任脈灸:自創灸法。在任脈上施灸的方法。其施灸部位從鳩尾穴至中極穴,臍內填我科獲國家發明的藥物,滋腎陰,溫腎陽,覆底寬125px、高62.5px的薑末,上鋪艾絨條,點燃施灸,整條艾炷燃盡為一壯,每次根據個人情況可灸3、5、7壯。
任脈為陰脈之海,調之可養血通經,促進消化,滋陰補虛,養護女性子宮、卵巢,延緩更年期,保健男性前列腺的功能。此灸法適應十分廣泛,能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對陽證、虛證、寒證尤為有效,可以起到:養生保健,抗老防衰;溫陽補虛,回陽固脫;補中益氣,昇陽舉陷,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益氣活血,散結消腫,扶正抗癌,平肝降逆,引氣下行的作用。
③改良後的督灸:原為民間療法,是在人體背部督脈上,以隔藥灸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特殊施灸方法,其灸治時,從大椎穴至腰俞,沿脊背正中線上敷藥粉(我科自行研製配方),再於粉上鋪底寬125px、高62.5px的薑末,上鋪艾絨條,然後用火將兩頭與中間點燃施灸,使整條艾炷慢慢地燃盡,每次可灸1-3壯。
督灸集督脈、藥物、生薑和艾灸治療作用於一體,生薑辛溫走竄,艾灸溫熱通透,都能增強面板的通透性,促進人體對藥物成分的吸收。涵括經絡、腧穴、藥物、灸法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優勢,可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多管齊下,直對病所進行全身調整,發揮溫陽散寒、補腎通督、壯骨透肌、行氣活血、破瘀散結、通痺止痛之功,達到補腎虛和通督滯“標本同治”的效果。
④膏肓穴灸法:源於古法。人人都知道成語“病入膏肓”源於《左傳》中的一段典故。常用“病入膏肓”、“膏肓之疾”來指代病重難治。人體背部的膏肓穴,在第四、五胸椎間旁開三寸(約四橫指)處,屬足太陽膀胱經,是主治各種虛勞及慢性疾患的要穴。膏肓俞因其獨特的治療作用被命名。“或針勞,須向膏肓及百勞”,這是鍼灸歌賦中的一句。《千金方》中說“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膏肓穴在虛勞證的治療上,應用非常廣泛。當久病不愈,身體呈現羸弱消瘦狀態時,最適宜取膏肓穴施灸,可對“病入膏肓”起到預防和治療的作用。起到扶陽固衛、濟陰安營、調和全身氣血的作用,從而使身體恢復強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