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色膜環是膽汁性肝硬化的臨床表現之一。膽汁性肝硬化系由於長期肝內膽汁滯留,或肝外膽道更阻所引起。
角膜色膜環的原因:
肝臟腫大,呈淡綠色,表面平滑或呈現出細顆粒狀,質地堅硬。組織損傷,大致呈如下過程: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IgM及免疫複合物沉積,是肉芽腫的成因。膽汁返流、膽管損傷及膽管周圍炎症,導致膽管破壞與小膽管增生,匯管區周圍炎症及瘢痕形成合分隔形成,周邊區淤膽及銅、鐵沉積,進一步損傷肝細胞,纖維變伸展,最終導致肝硬化。依據PBC的發生發展過程,將PBC的病理變化分為4期。
第一期,膽小管炎期,其特徵為肝小葉間膽管或中隔膽管的慢性非膿性炎症,膽小管管腔、管壁及其周圍有炎性細胞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漿細胞。匯管區因炎性細胞浸潤而擴大,並有肉芽腫變,但肝細胞及界板正常。
第二期,膽小管增生期,膽小管由於慢性炎症的進行性破壞,代之以纖維組織,多數匯管區難以發現小葉間膽管,但有不典型小膽管增生,此期仍可見肉芽腫。肝小葉周圍毛細膽管極度擴張,含濃縮膽栓,毛細膽管破裂,形成膽糊,其周圍肝細胞腫脹,胞漿疏鬆呈透亮網狀,即羽毛樣變性。
第三期,瘢痕形成期,匯管區膠原含量增多而炎細胞及膽管減少,偶見淋巴濾泡伴生髮中心,中等大小匯管區纖維化最著,肉芽腫不常見,纖維分隔自匯管區向另一匯管區伸展,或向肝小葉延伸,由於碎屑樣壞死的並存以及淤膽,鐵、銅的沉積,引起肝細胞損傷,以致界板模糊不清。
第四期,肝硬化期,匯管區纖維隔互相擴充套件和連線,分割肝小葉形成假小葉,可見再生結節,一般為小結節性肝硬化,也可呈不完全分隔性,假小葉中央有壞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