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主任醫師 陸傑

  絕大多數的大腸癌是從大腸息肉逐步轉變過來的,一般認為這個過程大概需要5-10年。大腸息肉是腸黏膜上隆起性病變,由於少有症狀,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不易被發現。多數患者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被發現,切除結腸息肉可阻斷大腸癌的發生。
  大腸息肉從性質上劃分,主要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腸道增生性炎症引起,惡變可能性極小;而腺瘤性息肉歸入癌前病變已被公認。腺瘤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種,其中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管狀腺瘤的癌變率最低。腺瘤性息可能也與遺傳、慢性炎症刺激、生活習慣、慢性便祕等因素有關。腺瘤性息肉不會自行消退,不及時處理可慢慢長大,發生癌變的機率較高。炎性息肉雖然相對安全,但長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發展可能。

  大部分有經驗的醫生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斷良惡性,但活檢後病理診斷才是金標準。另一方面,即使切除了息肉,也有復發的可能,所以定期複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一般單發息肉切除後,每年需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可以改為每5-10年查一次。對於術後病理提示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和高級別上皮瘤變的息肉容易復發和癌變,有條件者根據個體情況可更加密切的複查。
  國內越來越多的高脂低纖維飲食方式可能是結腸癌發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多進食綠葉蔬菜、西紅柿、茄子、胡蘿蔔等,有利於腸道蠕動,減少息肉的發生。

  關於大腸息肉的認識
  1、結腸息肉是內鏡下的診斷,性質包括炎性、增生性、錯構瘤、腺瘤、癌等等,需要進一步的病理檢查以明確。
  2、一般認為95%以上的大腸癌是大腸息肉中的腺瘤癌變而來的,大腸腺瘤應儘早治療。但並不是所有的腺瘤都會癌變,因此也無需盲目緊張。
  3、內鏡下治療息肉在絕大部分中大型醫院都有開展。因息肉部位、大小、形態、病理型別各不相,操作難度和風險也各不一樣。
  4、鏡下治療的風險包括:出血、穿孔、息肉切除不完全、心腦血管意外等等。有時候可能需要追加手術。
  5、目前沒有藥物能夠預防或者治療息肉,有效的辦法是定期複查腸鏡或者鋇灌腸,發現息肉及時處置。醫生會根據每個人的情況綜合判斷。
  關於篩查
  1、起始年齡:40歲。
  2、目標人群:
  (1)所有有便血、黑便、貧血和體重減輕等結直腸報警症狀的人群。
  (2)50歲以上無結直腸癌報警症狀的人群。
  3、目標人群中的高風險人群和一般風險人群:
  高風險人群:滿足以下任意1條者
  (1)大便潛血陽性。
  (2)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
  (3)以往有腸道腺瘤史。
  (4)本人有癌症史。
  (5)有大便習慣的改變。
  (6)符合以下任意2條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祕、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炎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炎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有報警訊號(低熱、消瘦、貧血等)。

  一般風險人群:無上述任意1條者。不同的患者篩查起始時間及間隔時間也不盡一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