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間隙形成腫塊常見於食管癌。食管癌是(esophageal carcinoma)人類常見的惡性腫瘤佔所有惡性腫瘤的2%,佔食管腫瘤的90%以上,在全部惡性腫瘤死亡回顧調查中僅次於胃癌而居第2位。據估計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0萬人死於食管癌,我國是食管癌高發區,是對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危害極大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多於女性。但近年來40歲以下發病者有增長趨勢。食管癌的發生與亞硝胺慢性刺激、炎症與創傷、遺傳因素以及飲水、糧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關。但確切原因不甚明瞭,有待研究探討。
食管癌的確切病因不明。顯然,環境和某些致癌物質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一、亞硝胺類化合物和真菌毒素
現已知有近30種亞硝胺能誘發動物腫瘤。國內也已成功地應用甲苄亞硝胺、肌胺酸乙酯亞硝胺、甲戊、亞硝胺和二乙基亞胡胺等誘發大鼠的食管癌。我國調查發現,在高發區的糧食和飲水中,硝酸鹽、亞硝酸鹽和二級胺含量顯著增高,且和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關這些物質在胃內易合成致癌物質亞硝胺。
二、食管損傷、食管疾病以及食物的刺激作用
食管損傷及某些食管疾病可以促發食管癌。在腐蝕性食管灼傷和狹窄、食管賁門失弛緩症、食管憩室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食管癌的發病率較一般人群為高。據推測乃是由於食管內滯留而致長期的慢性炎症、潰瘍,或慢性刺激,進而食管上皮增生,最後導致癌變。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食管癌高發地區的居民有進食很燙的飲食、飲烈酒、吃大量胡椒、咀嚼檳榔或菸絲的習慣,這些食管粘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均可引起區域性上皮細胞增生。動物實驗證明,瀰漫性或局灶性上皮增生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期病變。
三、營養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
攝入動物蛋白不足和維生素A、B2、C缺乏,是食管癌高區居民飲食的共同特點。但大多營養不良的高發地區,食管癌並不高發,故這不可能是一個主導因素。
四、遺傳因素
食管癌的發病常表現家庭性聚集現象。在我國山西、山東、河南等省的調查發現,有陽性家族史者約佔1/4~1/2。在高發區內有陽性家族史的比例高,其中父系最高,母系次之。
五、肥胖因素
澳大利亞昆士蘭醫學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項研究表明,肥胖者食管癌發生率為體重正常者的6倍。(Gut 2007年10月11日線上發表) Whiteman等人進行了一項以人群為基礎的病例對照研究。研究共納入367例食管腺癌患者、426例腺癌發生於胃-食管交界處的患者以及1580名對照者。研究結果顯示,個體食管腺癌的發病危險隨體重指數(BMI)的增加而增加(P<0.001)。BMI>40 kg/m2(OR=6.1)者,相對於體重正常者(BMI為18.5~24.9 kg/m2),其食管腺癌發病危險最高。另外,男性肥胖者食管腺癌的發病危險(OR=2.6)高於女性肥胖者(OR=1.4);年齡<50歲的肥胖者發病危險(OR=7.5)高於年齡>50歲的肥胖者(OR=2.2)。有胃食管反流症狀頻發的肥胖者,其發病危險(OR=16.5)顯著高於無症狀肥胖者(OR=2.2)或有反流症狀無肥胖者(OR=5.6)。在腺癌發生於胃-食管交界處的肥胖者中,也觀察到了相似的關聯,但是關聯的程度較小。 該研究提示,肥胖本身增加個體食管腺癌的危險,尤其是對男性而言。有胃食管反流症狀頻發的肥胖者更容易患食管腺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