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健康的寶寶突然發生陣發性腹痛或陣發性規律性哭鬧,嘔吐、便血和腹部捫及臘腸樣腫塊時,需要及時的去醫院請醫生看看是不是小兒急性腸套疊,早點診斷有利於早期治療及遠期的癒合。
急性腸套疊發病原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飲食改變:生後4~10個月,正是新增輔食及增加乳量的時期,也是腸套疊發病高峰期。由於嬰兒腸道不能立即適應所改變食物的刺激,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引起腸套疊。
2、回盲部解剖因素:嬰兒期回盲部遊動性大,迴盲瓣過度肥厚,小腸繫膜相對較長,新生兒迴腸盲腸直徑比值1:1.43,而成人為1:2.5,提示迴腸盲腸發育速度不同。嬰兒90%迴腸瓣呈脣樣凸入盲腸,長達1cm以上,加上該區淋巴組織豐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後易引起充血、水腫、肥厚,腸蠕動易將回盲瓣向前推移,並牽拉腸管形成套疊。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報道急性腸套疊與腸道內腺病毒、輪狀病毒感染有關。
4、腸痙攣及自主神經失調:由於各種食物、炎症、腹瀉、細菌毒素等刺激腸道產生痙攣,使腸蠕動功能節律紊亂或逆蠕動而引起腸套疊。也有人提出由於嬰幼兒交感神經發育遲緩,自主神經系統活動失調引起套疊。
根據套入部最近端和鞘部最遠端腸段部位將腸套疊分為以下型別:
1、小腸型:包括空腸套入空腸型、迴腸套入迴腸型和空腸套入迴腸型。
2、回盲型:以迴盲瓣為起套點。
3、回結型:以迴腸末端為起套點,闌尾不套入鞘內,此型最多,約佔70%~80%。
4、結腸型。
5、複雜型或復套型 常見為回回結型,約佔腸套疊的10%~15%。
6、多髮型 在腸管不同區域內有分開的兩個、三個或更多的腸套疊。
臨床表現
1、嬰兒腸套疊(2歲以內者)多見。多為原發性腸套疊,臨床特點如下:
(1)陣發性哭吵:常見既往健康肥胖的嬰兒,突然出現陣發性有規律的哭鬧,持續約10~20分鐘,伴有手足亂動、面色蒼白、拒食、異常痛苦表現,然後有5~10分鐘或更長時間的暫時安靜,如此反覆發作。此種陣發性哭鬧與腸蠕動間期相一致,由於腸蠕動將套入腸段向前推進,腸繫膜被牽拉,腸套疊鞘部產生強烈收縮而引起的劇烈疼痛,當蠕動波過後,患兒即轉為安靜。腸套疊晚期合併腸壞死和腹膜炎後,患兒表現萎靡不振,反應低下。一部分體質較弱,或併發腸炎、痢疾等疾病時,哭鬧不明顯,而表現煩躁不安。
(2)嘔吐:初為奶汁及乳塊或其他食物,以後轉為膽汁樣物,1~2天后轉為帶臭味的腸內容物,提示病情嚴重。
(3)腹部包塊:
在2次哭鬧的間歇期檢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觸及臘腸樣、稍活動並有輕壓痛的包塊,右下腹一般有空虛感,腫塊可沿結腸移動,嚴重者可在肛門指診時,在直腸內觸到子宮頸樣腫物,即為套疊頭部。
(4)果醬樣血便:嬰兒腸套疊發生血便者達80%以上。家長往往以血便為首要症狀就診,多在發病後6~12小時排血便,早者在發病後3~4小時即可出現,為稀薄黏液或膠凍樣果醬色血便,數小時後可重複排出。便血原因是腸套疊時,腸繫膜被嵌入在腸壁間,發生血液迴圈障礙而引起黏膜出血、水腫與腸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膠凍樣液體。
(5)肛門指診:有重要臨床價值,有些來診較早患兒,雖無血便排出,但通過肛門指診可發現直腸內有黏液血便,對診斷腸套疊極有價值。
(6)全身狀況:依就診早晚而異,早期除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外,營養狀況良好。晚期患兒可有脫水,電解質紊亂,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應遲鈍。發生腸壞死時,有腹膜炎表現,可出現中毒性休克等症狀。
2、兒童腸套疊
兒童腸套疊臨床症狀與嬰兒腸套疊相比較,症狀不典型。起病較為緩慢,多表現為不完全性腸梗阻,腸壞死發生時間相對比較晚。患兒也有陣發性腹痛,但發作間歇期較嬰兒為長,嘔吐較少見。拒統計兒童腸套疊發生便血者只有40%左右,而且便血往往在套疊後幾天才出現,或者僅在肛門指診時指套上有少許血跡。兒童較合作時,腹部查體多能觸及臘腸型包塊。很少有嚴重脫水及休克表現。
診斷鑑別
當患兒出現陣發性哭鬧不安、嘔吐、果醬樣血便,腹部檢查觸到臘腸樣包塊時,即可確定診斷。但臨床約有10%~15%病例,來院就診時缺乏急性腸套疊的典型表現,或只有其中1~2個症狀,此時應仔細檢查腹部是否可觸及腫塊,右下腹是否有空虛感,肛門指診觀察指套上是否有果醬樣黏液便,以便進一步確診。必要時做腹部超聲等輔助檢查,協助診斷。
輔助檢查
1、腹部超聲
為首選檢查方法,可以通過腸套疊的特徵性影像協助臨床確定診斷。
超聲檢查腸套疊聲像圖特徵:
(1)腹部混合性包塊,周邊可探及少許滲出液。
(2)橫斷面呈“同心圓徵”,外圓呈均勻的低迴聲,為遠端腸壁回聲,中間和內部2 個環狀不均質低迴聲帶,是被套入的近端腸管水腫、壞死,內部不均勻稍強回聲為套入段腸管內容物及滲出液等(圖1A)。
(3)縱切面呈“套筒徵”,即對稱的多層平行結構,呈高低相間回聲(圖1B)。
(4)腸壁增厚,呈低迴聲,套疊以上部位可見腸管擴張、積氣積液、內容物蠕動增強等腸梗阻繼發徵象,包塊及周圍腸繫膜內探及增大的淋巴結(圖1C)。
(5)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在發病後24h 內腸套疊水腫腸壁內均可探及較豐富的血流訊號(圖1D)。
但由於腸套疊在發生之後大多還會伴有腸梗阻,所以就會受到腸腔內積氣液的影響,因此通過這項檢查也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2、空氣灌腸
在空氣灌腸前先作腹部正側位全面透視檢查,觀察腸內充氣及分佈情況。注氣後可見在套疊頂端有致密軟組織腫塊呈半圓形,向結腸內突出,氣體前端形成明顯杯口影,有時可見部分氣體進入鞘部形成不同程度鉗狀陰影。診斷明確的同時也可加壓進行復位治療。
鑑別診斷
急性腸套疊臨床症狀和體徵不典型時,注意與下列疾病鑑別。
1、細菌性痢疾
鑑別要點:菌痢多見於夏季,常有不潔飲食史;早期即可出現高熱,體溫達39°C或更高;黏液膿血便伴裡急後重,大便常規見到大量膿細胞,如細菌培養陽性,即可確診;腹部觸不到臘腸樣包塊;B型超聲見不到腸套疊的典型影像。但偶爾菌痢腹瀉時,因腸蠕動紊亂,可引起腸套疊。
2、急性壞死性小腸炎
鑑別要點:以腹瀉為主,大便呈洗肉水樣或紅色果醬樣,有特殊腥臭氣味;高熱,嘔吐頻繁,明顯腹脹,嚴重者吐咖啡樣物;全身情況較腸套疊惡化得快,嚴重脫水,面板花紋和昏迷等休克症狀。
3、過敏性紫癜
腹型紫癜患兒有陣發性腹痛及嘔吐,有腹瀉或便血,呈暗紅色,有時因腸管水腫出血而增厚,可在右下腹觸及腫塊。注意患兒是否雙下肢出血性皮疹、膝關節和踝關節腫痛等,部分病例可有血尿。有報道25%腹型紫癜可伴發腸套疊,此時應作B超或空氣灌腸檢查協助診斷。
4、梅克爾憩室出血
鑑別要點:梅克爾憩室潰瘍出血系突然發生。便血量往往很多,嚴重者可出現休克;出血時並無腹痛或僅有輕微腹痛。但梅克爾憩室也可引發腸套疊,與原發性腸套疊很難鑑別,多在手術中發現。
5、蛔蟲性腸梗阻
鑑別要點:多見於幼兒及兒童,陣發性腹疼,可有吐、便蛔蟲史;腹部包塊多在臍周呈條索狀或麵粉團樣,壓之可變形;臨床很少有便血;患兒在發病前多有驅蟲不當史;腹部超聲顯示腸腔內蛔蟲影像。
疾病治療
小兒急性腸套疊分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兩種。在非手術療法中有空氣灌腸、鋇灌腸和B超下水壓灌腸復位療法,其中空氣灌腸復位已被長期廣泛應用。
非手術療法
1、適應證與禁忌證:
適應證:病程不超過48小時,全身情況良好,無明顯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無明顯腹脹和腹膜炎表現者,均可採用空氣灌腸復位,復位壓力一般控制在60~100mmHg,3個月以下嬰兒腸套疊和診斷性灌腸壓力一般不超過80mmHg。
禁忌證:
(1)病程超過2天以上,全身情況差,如嚴重脫水,精神萎靡,高熱或休克等症狀者;
(2)高度腹脹,腹部有明顯壓痛,肌緊張,疑有腹膜炎時;
(3)反覆套疊,高度懷疑或已確診為繼發性腸套疊;
(4)小腸型腸套疊。
空氣灌腸復位腸套疊:採用自動控制壓力的結腸注氣機,肛門插入Foley管,此法是小兒外科與放射線科醫師密切合作完成。肛門注入氣體後即見腸套疊腫塊各種影像,逐漸向回盲部退縮,直至完全消失,此時可聞及氣過水聲,腹部中央突然隆起,可見網狀或圓形充氣迴腸,說明腸套已復位。空氣灌腸復位率可達95%以上。
灌腸證實腸套疊已完全復位後,還需作如下觀察:
(1)拔出氣囊肛管後排出大量帶有臭味的黏液血便和黃色糞水;
(2)患兒很快入睡,無陣發哭鬧及嘔吐;
(3)腹部平軟,已觸不到原有腫塊;
(4)口服活性炭0.5~1g,6~8小時由肛門排出黑色炭末。
2、空氣灌腸復位併發症:
嚴重併發症為結腸穿孔,透視下出現腹腔“閃光”現象,即空氣突然出現充滿整個腹腔,立位見膈下游離氣體。拔出肛管無氣體自肛門排出。患兒呼吸困難,心跳加快,面色蒼白,病情突然惡化。應立即用消毒針在劍突和臍中間刺入排出腹腔內氣體。
手術療法
手術適應證:
(1)非手術療法禁忌症的病例;
(2)應用非手術療法復位失敗的病例;
(3)小腸套疊;
(4)繼發性腸套疊。
(5)腸套疊手術復位術
手術前應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禁食水、胃腸減壓,必要時採用退熱、吸氧、備血等措施。對不能復位及腸壞死的病例,應行壞死腸段切除吻合術。
注意事項
無論是空氣灌腸復位還是手術復位,近期有10%腸套疊復發可能,因此家長如發現孩子又出現陣發性哭吵、嘔吐、煩躁不安等症狀,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
超聲檢查腸套疊聲像圖特徵:
(1)腹部混合性包塊,周邊可探及少許滲出液。
(2)橫斷面呈“同心圓徵”,外圓呈均勻的低迴聲,為遠端腸壁回聲,中間和內部2
個環狀不均質低迴聲帶,是被套入的近端腸管水腫、壞死,內部不均勻稍強回聲為套入段腸管內容物及滲出液等(圖1A)。套疊部位外圓直徑25~51mm,平均(36.0±11.2)mm;中心圓直徑10~37 mm,平均(25.0±2.7)mm。
(3)縱切面呈“套筒徵”,即對稱的多層平行結構,呈高低相間回聲(圖1B);63例典型“套筒徵”直徑為20~70 mm,平均(50.0±10.0)mm。
(4)腸壁增厚,呈低迴聲,套疊以上部位可見腸管擴張、積氣積液、內容物蠕動增強等腸梗阻繼發徵象,包塊及周圍腸繫膜內探及增大的淋巴結(圖1C)。
(5)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在發病後24 h 內腸套疊水腫腸壁內均可探及較豐富的血流訊號(圖1D)。
但由於腸套疊在發生之後大多還會伴有腸梗阻,所以就會受到腸腔內積氣液的影響,因此通過這項檢查也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